□ 中国妇女报记者 袁鹏
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使民族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过程中得到保护传承,传播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两会期间,围绕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今年我得到一个调查数据,在我们的一所学校,从2015年到2016年一年间,懂得裕固族语言的学生就少了20名。在我们县,现在懂得自己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了!”
来自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贺颖春的职业是一名教师,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使她更加有意识地思考关注自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现在的人口流动性很大,一方面,许多裕固族原住民因为就业、生活、发展等各种原因离开了县城,到更大的城市去生活居住;另一方面,牧区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城市生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口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可以说在发生着变化。城镇化中,真正懂得裕固族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贺颖春这样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
“文化是靠人传承的,没有了人的传承,这种文化可能就失落了。这当中包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在的一个危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许多地方出现了空巢村,大量有文化基因的古村落正在被遗弃。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于如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杨飞云认为。
在贺颖春看来,肃南县在裕固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包括发展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建立了专门的裕固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包括专门的研究机构等等。但这些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还不够,还不足以挖掘、保留住裕固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
“我希望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得到更加系统、完整的保护。尤其是民族语言的保护,要从孩子抓起!”贺颖春说。
为此,今年贺颖春还带来了“设立国家级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提案。
同样作为少数民族代表,来自云南的纳西族全国人大代表杨劲松对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模式实现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杨劲松是从事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工作的,她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云南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25个本土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习俗、服装、饮食,甚至不同的民族气质等等。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借助不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把文化的优势也转化成了经济、旅游的优势。这是云南近年来的成功尝试。
“比如我们在丽江楚雄搞的火把节,三天时间就吸引了70万人参与,这种节庆活动,对旅游的带动非常大!把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相结合,在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推动了产业的打造。”杨劲松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
此次两会,杨劲松代表提出了“举办民族节日进万家活动”,将之纳入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程的建议,这个建议同时还带有精准扶贫的设想。杨劲松认为应该对民族节日进行大力的宣传,在一些地区一个村一个村地打造,通过节会的模式宣传推介,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推动脱贫攻坚。
“对一些古建筑、遗址等进行异地搬迁、聚集归拢,进行还原性的保护,同时和一些非物质的文化相结合,把一些风俗、文化、艺术等移植进来,从而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保护起来!”杨飞云认为这方面国内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模式值得借鉴。
杨飞云代表同时认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不能随便搞花样,更不能流于低端、庸俗,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更重要的在于把文化的精髓、精神保留下来,把文化的基因传承下去。”
“我希望把我们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使它变成我们致富的‘金饭碗’!同时也让来到这里旅游的人们感受到异域文化的享受!”杨劲松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