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在挑灯夜战。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滨河公园点位,预计采样1.2万人,需要30名医护,请接龙。”1月18日凌晨3∶30,北京大兴区黄村医院社区科护士胡楠被采样接龙群的微信铃声吵醒,自大兴疫情发生以来,她和同事密切关注着群里的信息。
“想都没想就报了名。”早上8点,胡楠和同事们早早就来到采样点做准备。采样点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尽管配备的电暖器就在腿边,但还是挡不住寒风的“入侵”,不一会儿,胡楠的手脚就开始发麻。“疫情紧急,任务量大,真的是已经顾不上这些了。”
每采一个人,就要做一次手部消毒,此刻,手套不仅没有保温的作用,更加加剧了手部的寒冷。“感觉手已经不听使唤了,但还在不断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在24日的采访中,胡楠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医院下夜班、休息的同志还在采样群里积极报名,随时待命。
从白天到深夜,当为最后一位群众完成采样时,天空飘起了雪花,胡楠、孙曼和同事们露出了微笑。当日,黄村医院共派出近百余名医护人员参与采样任务,共采集核酸样本2.7万余人次。
除了点位采样,黄村医院还承担着进入到潜在风险居民家中采样的应急任务。医护人员自带物资,挨家挨户进行咽、鼻、肛拭子和血清采集、环境检测……“穿着闷不透气的隔离服入户采样,真的是冰火两重天。”胡楠告诉记者,“里面的衣服全湿透了,热得不行。敲开另一家门之前,我们直接就在楼道里换隔离服,脱隔离服的那一刻,会感到冷风透心而过。”
前几天,李冬敏联系到一位从海外归来的居民,对方要求晚上等孩子入睡了再采样。面对居民的特殊要求,李冬敏非常理解,“大晚上孩子看到我们这些‘大白’应该会害怕。”当天晚上12点,李冬敏和同事结束这家采样后,又联系了下一户居民。采完样,这位居民问李冬敏,你们为什么就不能等到第二天呢?李冬敏说:“早一天采完,早一天打败病毒,咱们就早一天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