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自上而下;草木,向天空生长。
■ 老九
现代生活水准的提高,让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古语中“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的内涵显得似是而非,不再那么“金科玉律”了,而是“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兮,九十百岁不稀奇”。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如何在老龄化的社会里,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问题。近读“我的爸爸妈妈”系列丛书之一的《我的偶像是妈妈》,得到有益而明确的启发,那就是做晚辈的要尽可能从心灵上走近他们,贴近他们,并且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能量,从而鼓舞他们,更激励自己。这是经由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案。
书中主人公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母亲,她叫张秀珍。这位诞生于日寇侵华硝烟的女士,有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女性所共有的善良、坚强、宽容、俭朴、惜福、孝顺、奉献等诸多美德。冀中平原的敌伪“大扫荡”,5岁的她于青纱帐的“跑返”中,在鬼子的滴血刺刀下,看到许多同胞死于非命,看到母亲和村里好看的姑姨们为了躲避鬼子而抹黑面孔,甚至青纱帐中高粱秸秆勒下小腿上的伤疤,陪伴了她一辈子。但她也如平原上的一棵顽强的野草,逮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借助云缝中阳光和沟坎的庇佑,顶着一滴泪珠般的雨露,向着天空生长,还大地以感恩的呐喊和绿意的奉献。
她13岁才走进学堂,以比旁人多几倍的努力,扎实上进,终于考上当时的河北水利学院。工作后,根据需要,她又由水利工程师于36岁改行学计算机,从原本学俄语的轨道上并轨学英语,将计算机专业应用的英语全部啃下来,死记硬背下计算机的电路图,以便熟练完成系统的重装和维护。46岁又一次华丽转身,出任一个协会的秘书长并担任杂志社社长。68岁考了汽车驾照。80岁开车送50岁的儿子去打球,羡煞儿子众多球友……
“种稻要好秧,育儿要好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母亲,才会让一度被打击得自卑的儿子,扬起自信的风帆。母亲的鼓励,母亲的宽容,母亲的长久陪伴,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幸运。此书的口述者乔迁,就是在母亲这样的“偶像”带动下,顺利跨进大学校门,成为一名“理工男”。
乔迁在书中深情地讲述他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女性,但她闪亮的美德就如同一粒粒珍珠,影响着我的一生。也成为我家族中的大智慧,我家族中的家风。”
乔迁在书中,讲述自己母亲的过去和现在,讲述母亲对自己和孙辈的影响,剪裁得当,情节跌宕多姿。他通过多种视角既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亦有自己心灵的独白,还有文学性和哲学思考。诸多鲜活的细节,更是如同草原上的野花,散发斑斓的色泽和迷人的馨香。从而,也让人对这种有情怀者的倾诉,以仰视的角度观照长辈的讲述和书写价值重新考量。
这样的文本载体,不是一般意义的终极关怀,因为当事人都健康生活着,他们有足够能力安排自己生活;但来自后人的这样由衷的赞叹和欣赏,会让他们也一同回眸自己一生迤逦走来的不易,激浊扬清,辨识家族中的优良德行,整合自身的奋斗感悟,还鼓励和影响下一代——这不就是高质量的生活和高质量的人生吗?
流水,自上而下;草木,向天空生长。人的仰视,从生理上能规避“颈椎病”,从心理上,就是上有渊源不绝的“乳汁”,由兹获取滋养。我们的爸爸妈妈,永远是我们读不完读不厌的大书。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恩典,就是接受他们的滋养,让我们不孤单,不旁骛,不胆怯,不轻浮。
乔迁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月85元月薪,寄35元给奶奶,余下的50元寄给了姥姥姥爷。自己一分钱不留,再做一回尚未独立的儿子,向妈妈伸手要一个月的生活费。母亲非但没有责怪儿子不会顾惜自己,反而对懂得感恩、知晓孝顺的儿子大加肯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肯定,50岁的乔迁才会有能力捐助5000万成立慈善基金会,辅助企业家们也树立自己的家风,整理自己家族传承下来的宝贵财产。
乔迁在书中说,他50岁为母亲作传,希望自己儿子50岁时也能给他作传;这样,或许儿子的儿子50岁时也会给儿子作传。其实,这是他寄希望于读者能够以这种正能量彼此激励,代代相传。这种精神上的固本培元,也是本书最容易引发读者共鸣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