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0/pc202010155bef611dd4d64a8c867d59cb326ed3aa.jpg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该法院共受理利用网络侵害人格权纠纷6284件,其中涉网侵害肖像权纠纷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0/16/072976.html

等待处理…

AI“换脸”、App收集个人信息都有“坑”

2020/10/15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该法院共受理利用网络侵害人格权纠纷6284件,其中涉网侵害肖像权纠纷4109件,占比约65.4%。在侵害肖像权纠纷中,约50.8%的侵权行为方式以软文广告形式出现,软文广告和在网络店铺中售卖明星同款商品现象尤为突出。

AI“换脸”及类似软件“坑”很多,社会风险大。随着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只要动动手指,就可将自己的脸替换成明星或朋友的脸。然而,AI“换脸”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造成了隐患。不法分子通过收集照片、视频,利用AI技术“换脸”,用伪造的照片或视频实施诈骗,使“AI换脸”变成了“AI造假”。AI技术的滥用,不仅给个人带来肖像权或钱财的损失,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目前,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了人脸识别登录、“刷脸”支付等服务。随着“刷脸”场景越来越多,由“脸”的安全带来“钱”的风险也随之增长。去年2月,深圳某人脸识别企业被证实发生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核心数据可被获取,680万条记录泄露,其中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GPS位置记录等。而去年欧洲一家公司也曾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数百万人面部识别信息被泄露。

有报道显示,一些电商平台以0.5元每份价格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脸数据。业内人士表示,一旦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照片进行活化,就可以做出模拟真人的点头、摇头、眨眼、说话等行为,极易被用作办理网贷或实施精准诈骗。

当心App过度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庭长赵长新表示,肖像权是自然人人格权的基本内容,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肖像获取更加容易,传播更加迅速,同时利用信息网络侵害肖像权的案件近年来也急速攀升。

有专家表示,随着AI“换脸”使用场景更丰富,行业和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快技术升级,研发相应的“反换脸”检测技术,加快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评估制度,解决相关技术滥用问题。

事实上,不只是“换脸”有风险。近年来,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已成为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之外,过度搜集公民信息案件中的重灾区。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测评的100款App中,有10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专家认为,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未来将更广泛应用于金融、购物、安全等生活场景,在安全性尚未达到百分百,甚至存在可复制性情况下,由此带来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并从法律和技术方面寻求相应解决方案。

(明文)

上篇:人脸识别,警惕便捷背后的安全隐患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