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8/202008125b6a1ee2cd464a17ac4ff1b5dba8a715.jpg
金陵刻经处外观。 邓清之现场刻字。 ■ 口述:金陵刻经处第七代非遗传承人 邓清之 ■ 记录/摄影: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8/13/071568.html

等待处理…

金陵刻经处百年来唯一女性传人

邓清之:沉醉于青灯黄卷中

2020/8/12

金陵刻经处外观。

邓清之现场刻字。

■ 口述:金陵刻经处第七代非遗传承人 邓清之

■ 记录/摄影: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茹希佳

在雕版技艺从孤寂走向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中,我既见证了老一代匠人的孤守,也欣喜地看到新一代传承人的开拓与想象力。眼下,我希望在大众间普及对雕版技艺的认知,寻找更多像我当年一样“找上门”来的有缘人。

在大多数南京人的印象中,金陵刻经处是一个身处新街口闹市的另类存在,常年紧闭的门扉,古朴的匾额,精致的飞檐,透露着别样的庄严气质,而我在17岁那年却敲开了这扇神秘之门,此后30年,我沉浸其中,与金陵刻经处融为一体,休戚与共。

大胆“找上门”,结缘刻经处

小时候,每周到亲戚家都必定会经过金陵刻经处,那时候,只是好奇,为什么这里总不见开门,后来,我读了一所南京中专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后,才对金陵刻经处有了初步了解。

1991年,我从学校毕业后,自认为所学的专业能与金陵刻经处对口,就大胆地“找上门”,毛遂自荐要在这儿实习。虽然在学校系统地学习了灯彩、竹刻等技艺,但当我带着自己的作品给两位刻经人看时,两位师父都摇头了:“不一样。”

于是,我从头开始,跟随师傅马萌青学习雕版技艺。师傅虽然失聪,但这并没有阻碍我们之间的技艺交流,相反,师傅精湛的雕版技艺和潜心钻研技术的精神,时常对我的心灵产生震撼。

雕版技艺中磨刀最难,学习雕版,要先从磨刀开始。俯首、屏气、凝神,右手握刀,左手推行,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师傅磨得好。雕版行内将刻刀称为“拳刀”,握刀如握拳,手上功夫就全在这一把拳刀上,磨刀就是磨性子。

除了学磨刀,我还要学做工具,学习选木头,做经版、印刷、折叠、装订等一整套流程。为了学深这门传统技艺,年轻时的我几乎放弃了娱乐与社交活动,每天都通过观看琢磨师傅雕刻出的经版,再反复磨炼自己的技艺。

一块版400字,刻一块版大约需要花费15天时间,刻字既要专注于字与笔画,与古版刻得一模一样,但又不能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要知笔意、知章法才会气韵生动。

年轻时,我每天逼自己刻出100个字,刻不出来绝不休息,长期坚持下来,虽然我右边的胳膊明显粗于左边,右手骨节突出,但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使我得以承袭师傅全部的技艺精髓。

打破百年传统,成为唯一女性传人

金陵刻经处始建于1866年,历经154年的沧桑岁月,在创始人杨仁山居士与历代刻经技艺传承人的努力下,为佛教文化传承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宝藏,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汉传佛教刻经处。2009年,金陵刻经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也成为百年以来金陵刻经处第七代非遗传承人。

至今,我都感恩同为女性的金陵刻经处徐卫主任拍板让我成为第七代非遗传承人。过去,传统师带徒的方式中,一般是父子关系,或者徒弟需要吃住在师傅家中,女性参与会多有不便,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刻经确实需要做一些木工活,但从雕刻和写样的角度,女性完全能胜任。

动荡年代里,金陵刻经处不少珍贵的经版被损毁,目前,有12.5万块经版,仍有将近3万块经版待恢复。雕刻佛经有一整套流程,棠梨木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或水煮、阴干、切割后成为待用的经版;写工在纸上用毛笔写宋体佛经,蒙在经版上,再由刻工雕刻,而传承到我这里,已经丢失了写样这个步骤,只是反复使用旧样雕刻。

2009年,我开始着手恢复写样的步骤。写样,是雕版前的一道工序,将书稿写在极薄极细的毛太纸上,写样的字虽然看上去千篇一律,但其中却有着无穷变化。方向是:反写,字体是“老宋体”,标准是“横细竖粗”,但哪怕是一个点,也有站点、睡点、瓜子点之分。童年学习书法和绘画的经历帮了我大忙,虽然我从小练的是柳体,但是在写样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这两种字体有相通的地方,扎实的基本功让我能够快速将写样工艺恢复出来,目前,我正在教授第八代传承人这项技艺。

我信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好。目前,我共雕刻书版200余片,超过4万字,佛像版30余页,我们的经版楼里藏有18幅大佛像,都是珍品,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绘制、雕刻这些大幅佛像。常年沉醉于青灯黄卷中,但仍然能被人关注是一种幸运,我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成为南京市第十四次妇代会代表,还荣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称号,这些荣誉和肯定时刻鞭策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打破师徒壁垒,传承技艺无保留

每当置身在经版楼内,我都深深叹服于过去刻经人的高超写样与绘画技艺,更加坚定了继承传播璀璨文化成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雕版技艺历来师徒相传,或许考虑到竞争因素,过去的师傅在技艺传授上会有所保留,而到了我这儿,这个壁垒完全被打破。在此之前,刻工是可以不识字的,我因为是“一脉单传”,所以打破了金陵刻经处“写工不刻、刻工不写”的传统,将写样和雕版两项技艺集于一身,当我带学生时,我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兼具两项技艺。

我是最后一代用传统的方式学习刻经的传人,而第八代传承人都来自学校设立的古籍修复等非遗相关专业,我的几个徒弟都是在学校就已经学习了雕刻艺术,甚至刻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只是侧重于纠正他们错误的习惯。

在雕版技艺从孤寂走向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中,我既见证了老一代匠人的孤守,也欣喜地看到新一代传承人的开拓与想象力。眼下,我希望在大众间普及对雕版技艺的认知,寻找更多像我当年一样“找上门”来的有缘人。

目前,我的两名徒弟已成功申报秦淮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国家振兴传统工艺计划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甚至专业,我也欣喜地带着雕版技艺讲座走进高校,年轻学生们思维活跃,把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采用金陵刻经的元素做毕业设计,这更加有利于这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我还申请到一个项目,希望能借助影像的力量将自己的雕版和写样技艺完整地记录和留存下来,与此同时,我还对雕版技艺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期待有一天能够出一本专著,将雕版技艺传播出去。

上篇:孙楚格:有的观众一辈子只来一次故宫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