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楚格用沙画表现漫步于故宫的“御猫”。
孙楚格把在景山上拍到的气势宏伟的故宫编排到沙画创作中。
孙楚格本科毕业时在故宫前留影。
■ 口述:北京故宫博物院志愿者 孙楚格
■ 记录: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慧莹
红墙之中,一砖一瓦皆有故事。我特别希望游客在走进故宫后,能静下心来,放缓脚步,听我们这些志愿者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细细品味文化的魅力。
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白灿灿的汉白玉石栏杆,故宫对人们来说,一直充满了神秘感。每次走入这红墙黄瓦的宫殿之海,我都会想到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曾经居住过的人。如今,深宫中故人已去,但故事永存,到故宫来,就是为了寻找历史沉淀的记忆。
故宫是我自小憧憬的文化知识宝库,其中有鳞次栉比的宫殿建筑和珍贵丰富的书画、器物馆藏。很小的时候,我就想一睹故宫风采。而当我有幸成为一名故宫志愿者,少时记忆被激起的同时,也连接起我与故宫志愿工作的三年因缘。与每位故宫志愿者老师一样,我只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承和弘扬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重选拔后,正式“进宫”
大一时,我带着好奇心第一次走进故宫,就被琼楼金阙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文物所深深吸引。我那时就想,如果能经常来故宫参观、欣赏、学习,该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啊!在读研究生的第一年,看到故宫志愿者的招募启事,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很清楚地记得,笔试中有一道题目是要求写出乾隆皇帝的谥号。对于非历史专业的我来说,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当时没能写出来。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谥号足有20多个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通过之后的学习发现,其实简写为“纯皇帝”也没错。诸如此类看似简单,其实考察知识扎实程度的问题还有很多,看来想要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好我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加之执着的信念,经过重重选拔后,我终于正式“进宫”了。
很多人好奇故宫志愿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其实并没有特殊之处,除了咨询服务、疏导观众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展厅讲解,以讲解员的身份为观众介绍故宫。听上去平平无奇,实际上,这是一个可称得上是“修行”的工作。所谓“修行”,“法门”有三:诚心意、炼技能、养情操。“诚心意”是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诚意,对公益事业的诚意,以及对观众的诚意。只有本着对传统文化的真心热爱,对公益事业的用心投入,对观众的诚心服务,才能把志愿讲解工作进行得扎实而持续。“炼技能”是指志愿者不仅仅是要了解文物的基本信息,还要掌握文物背后有关制作与工艺、入藏与传承、历史与人物等多方面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通俗地表达出来,兼具准确性与趣味性。所以,在平时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同其他志愿者不断交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养情操”是指通过对知识的积累,从建筑、文物中汲取美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以便更好地向观众讲述。可能因为我本身所学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让我更加关注这一方面。
而一位志愿者前辈的话让我真正理解了志愿者的意义。这位老师说:“有的观众可能一辈子只来一次故宫,而他恰巧听到了你的讲解,这会直接影响他的参观感受,回去可能还会对更多人讲述听到的故事。故宫文化也就这样传播开去了。”故宫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看得越多,了解得越深,你就会越发的对它着迷。所以在讲解的时候,我会把我的所知所爱尽量分享给观众,希望能激发出大家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喜爱,能把我讲的文物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红墙之中,一砖一瓦皆有故事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故宫的魅力更多体现在高大宏伟的宫殿建筑上,其实,故宫作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还有着丰富的可移动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文物自新石器时代,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直到当代,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史、艺术史。我学习的专业是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跟故宫的建筑、园林、文物多有契合,在休闲的时候,我会在故宫拍拍美图,画画速写,把这些喜爱的文物用图像保存下来。我所在的珍宝馆,目前展出的珍贵藏品最多,面对如此多的文物,我有时会想,这么美好的东西,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呢?怎么才能讲好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呢?
三年故宫志愿者服务期间,我比较喜欢在宁寿全宫的石鼓馆讲解。当初我对石鼓并不了解,当我真正走近它,才发现它比紫禁城的时间更久远。石鼓,是在公元627年,距国都长安350里的陕西陈仓岐山北阪,也就是今天的宝鸡市石鼓山北坡一带,被人无意中发现的。它们外形像鼓一样,圆而见方,上窄而下宽,中间微凸,就像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一样,因其形状像鼓,便被称为“石鼓”。
刚出土的石鼓满目疮痍,当擦拭掉石头上的泥土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上面居然刻有文字。说是文字,又没人能看得懂。每块石头上字数都不相同,每个字约两寸见方,既不像西周的金文那么恣意豪放,也不像秦朝小篆那么规范严谨,它字体开朗,圆润工整,当时的金石学家查遍了所有的典籍、档案,也没找到类似的文字。最后认定,石头上的字是我国文字演进史上缺失的一环,它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属于大篆,称其为“石鼓文”。石鼓文又是中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关于石鼓上文字的数量,据推断,原有600余字,现在仅存约300字。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石鼓馆是一个经常会被观众忽略的地方。很多观众走进来转一圈或者拍张照片就出去了,还有人笑称:“这不就是几块石头吗?”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或是见到观众在石鼓面前匆匆走过,我都会礼貌地叫住他们,在征得同意后,为他们做详细的讲述。在20分钟的讲解时间里,我会从石鼓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历史故事作为切入点,期间,一代名帝唐太宗、亡国之君宋徽宗、盛世君主乾隆皇帝,以及书法和文学大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韩愈等人悉数登场,唐代的陕西凤翔、宋代的东京汴梁、清代的京师北京则是故事的舞台。正是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驰名中外的历史名城,带领观众走进了石鼓的世界。“谢谢你!如果不是你的讲解,我真错过了这么了不起的珍贵文物!”“原来石鼓来自我的家乡啊,我就是陕西人,你不讲我还真不知道这件珍贵的文物来自我的家乡!”每当看到观众们对眼前的“石头”从了解到认可再到感叹时,我都觉得欣慰,也认识到了文物讲解的价值。
红墙之中,一砖一瓦皆有故事。我特别希望游客在走进故宫后,能静下心来,放缓脚步,听我们这些志愿者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细细品味文化的魅力。
让故宫与人互动起来
今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建设“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个故宫”理念。而“活力故宫”是其中的根本,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就是让故宫的文物资源变得让百姓喜闻乐见,让文物的灵魂和蕴含的人文价值活起来。
故宫人的活力迸发是“活力故宫”最关键的因素,所有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曾有带着自动讲解器的观众问我:“如今能在故宫用很便宜的价格租用自动讲解器,手机上也能查到很多带人游览故宫的小程序,展厅里怎么还有这么多志愿者在做人工讲解呢?”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先请他听一听我的讲解。讲解过程中,我不但能随时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同时还会针对不同人群,抛出一些引发对方思考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共同探讨,在互动中加深他们对故宫的认识。一场讲解结束,观众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除了以灵活的方式讲述展厅里的文物,我也尝试着关注并讲述故宫中活着的文物。如珍宝馆所在宁寿门外树冠覆盖近百平方米的高大架松,乾隆花园古华轩前四百年树龄的古楸树,还有雕塑馆外慈宁宫花园里的槐柏合抱和宫中最古老的一双银杏。这些都是挂牌的一二级古树,观众在观赏这些有生命的文物时,更能感受到古老故宫的新鲜活力。
在红墙掩映之中、斑驳树荫之下,常见“御猫”们的身影,它们时而轻巧踱步、时而伸着懒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同大多富有爱心的观众一样,故宫志愿者中也有很多爱猫之人,我们在志愿服务之余,照顾它们的生活,与它们友好相处。在志愿者年会的表演中,我和我的志愿者朋友将“御猫”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以沙画为媒介创作了出来,展现在大屏幕上,传达给更多的志愿者和观众。
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流行,使故宫的传统文化之美从深宫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虚拟的数字技术,则让游客们探到了脚步和目光尚不能触及的故宫深处。故宫为什么会越来越受关注?其中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一群热爱故宫的人,数年如一日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在这红墙黄瓦之中,将故宫的美学带给每一位走进故宫的人。他们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形式,让故宫与公众互动起来,使千百年的历史焕发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走过故宫的四季,印刻在心头的是醇厚的历史积淀,回荡在胸中的是广博的人文情怀,投映在眼帘的是斑驳陆离的岁月痕迹。值此故宫博物院招募志愿者15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和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际,能够见证历史大节点,与有荣焉。同时,亦感恩于这样一份志愿工作带给我的历练,希望北京故宫博物院能够继续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们带来更多更丰富的展览,我也会努力尽责,继续我的故宫志愿服务工作。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