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学鸿
唐人陈黯,少时聪颖好学,十岁能诗,颇受时人赞誉。其曾携诗拜见清源县令,县令嘲笑他脸有痘瘢,他应声賦诗: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加,天嫌未端正,满面与妆花。此诗一出,陈黯声名大振,不过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仅定格于此。虽然陈黯后来诗篇词赋笺檄皆精而切,但科考路却始终不顺,他四十岁后始出应试,屡试皆落第,终生潦倒。陈黯卒后,内侄黄滔搜罗其遗文,编纂成集并作序,称颂其文,怜其生平。黄滔诗名虽比陈黯大,但论起科场运势,二人更像一对难兄难弟。
自隋开科取士,夸世间得意事,莫过于金榜题名,读书人大喜大悲皆系于斯。但得意人毕竟是少数,士子内心孤寒从陈黯叔侄便尽可领略。黄滔未中举之时,同他在长安专职考举的除了陈黯,还有同乡徐寅、林宽、陈樵等人。可怜这群士子,少的考了17场,多的考了20场,大多还都无功而返。黄滔的同乡陈峤连考几十场,公元877年考取进士时,已经63岁。与他们相比,黄滔尚属幸运。而更多考生落榜都选择留在长安,或为下次科考准备,或是无颜回归乡里。孤旅人生最易使诗心漂泊,如常建便曾诗云: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史志人物记载常见两类,一种是先天早慧,从小闻名乡里人人称颂的神童。另一类便是少年困厄,全赖后天奋进的成功学范例。这类故事尽管有虚美隐恶之弊,但其中多少人的人生结论的确都是因科考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