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玉林
7月7日云南省高考首日,63岁的张桂梅疲惫中多了几分欣慰和憧憬。
她手里拿着大喇叭,在操场上、在送考的车上,给孩子们做上考场前的最后鼓劲。“就算再苦再累,只要陪在姑娘们身边给她们信心,让她们尽可能发挥得最好,这一切就都值得。”
自从2011年迎来第一批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张桂梅十年如一日送毕业生进考场,无论刮风下雨、热天酷暑,从未缺席。
从未缺席的还有一颗育人初心。
身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华坪女高的校长,建校12年,张桂梅和她的教师们带领1645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没有子女,却被数百个孩子称作“妈妈”;身患重症备尝艰辛,却顽强地逼退死神;获得了很多荣誉,却一直想着“感恩与回报”……张桂梅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大山深处的“老师妈妈”
高考过后,华坪女子高中又送走一届毕业生。这所免费女子高中,已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
女孩们的命运转折里,离不开张桂梅这个“外乡人”。
张桂梅祖籍辽宁,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却依然保留了一口东北的大碴子味,有着东北女性特有的一股子倔强、直爽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1998年县里妇代会上,全体代表和县领导主动为张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甚至掏光了衣兜,没有留钱坐车,走几个小时路回到山里。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她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01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还兼任儿童福利院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03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为了贫困女孩坚持到底
在边远山区任教时间久了,张桂梅看清了很多事情。
在她看来,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尤其是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质女孩—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由此,张桂梅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从2002年起,她开始为这个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四处奔走。
2007年,张桂梅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筹建免费女高的想法逐渐被更多人知道。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
张桂梅说,这所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的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张桂梅都记在心里。女高学生在校3年,只需付生活费。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
办校10多年来,张桂梅走了11万公里家访路,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中,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办下去的信念。
与此同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肺纤维化、肺气肿等疾病日益严重,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两年,但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感谢每天清晨能够醒来,又能看到新的阳光!”
每分钱都切实花在学生身上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94名学生,到1645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还有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个辞职,只剩下8个。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整理学校的档案。这时她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居然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们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和使命。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刚进校的第一课,校长并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专业学科,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邓婕回忆,“经过高中三年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变得坚强独立、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了。”
这是张桂梅的“特殊教育”。
张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2011年,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69人,综合上线率达100%,张桂梅交出的成绩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从2011年起,华坪女高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从首届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排名全市第一。
几天前,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成立,这个以张桂梅名字命名的助学会,将把大山里的爱延续下去,帮助更多贫困女孩改变命运。
“只要我有一口气在,保证每分钱都切实花在学生身上!”张桂梅说。
云南省妇联发出向张桂梅学习的通知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周玉林 发自昆明 7月9日,云南省妇联向全省妇联系统和广大妇女发出学习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张桂梅的通知。
通知说,张桂梅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为解决贫困山区女孩教育问题,长期拖着病体、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她无私无我,给予福利院孤儿和贫困山区女孩母亲般的呵护,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托举起了贫困山区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梦想。
通知指出,张桂梅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和坚定不移跟党走、巾帼建功新时代的优秀代表。
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要向张桂梅学习,学习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学习她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学习她爱岗敬业、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她坚毅执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攻坚克难,善作善成,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见行见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通知还要求,全省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初心使命,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重要指示和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生动实践,迅速在全省妇联系统和广大妇女中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