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李雪婷
7月6日上午,5岁的童童刚刚结束某绘本伴读软件的20分钟课程,由于近段时期幼儿园停课,童童的妈妈帮她报名了英语、思维、绘本等多个线上课程,补足学龄前教育的时间。童童同一小区里很多孩子也都报名了类似的线上课程,课程教材提前快递到家长手上,课件老师通过聊天群的方式帮助孩子答疑解惑,上课时间和地点都不受限,这种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被家长和学生适应。
普及性越来越高的在线教育,只是中国“三新”经济的一个缩影。国家统计局本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1927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9.3%,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5个百分点。这是自2018年以来,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发布“三新”经济数据情况。
“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其快速蝶变,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澎湃新动力。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副主任、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端发现,从今年2月份至今,线上创新不断涌现,“宅经济”与”云经济”直接链接,擦出一段段火花。云逛街、云K歌、云健身、云招聘、云敲钟等“云上经济”蓬勃发展。在她看来,“三新”经济正在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借助后台的精准匹配,前端消费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而且新技术促发很多新型消费场景和产品服务的涌现,为普通人的生活不断注入新鲜感和趣味性。这也为很多年轻人提供了创意创新的动力,让整个社会更富朝气与活力。”
发展持续向好
为我国经济高质发展提供破局新引擎
近年来,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三新”经济带来的改变。疫情期间的宅家生活及工作更是促使很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迅速成长,对新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表示,“三新”经济的发展是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更加具体的形式。消费者感受最多的是新业态和新模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共享经济、数字贸易、零工经济,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一站式出行、共享员工等新业态的发展,在维持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坚定了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信心。
北京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梦汐以移动支付的变化举例“三新”经济对新商业模式及生产活动起到的集合作用,“不仅90%的中国支付业态转为线上,而且中国消费者还促进了海外移动支付的发展。伴随移动支付的发展,其他金融业态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并在政策约束下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比如数字银行、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的迭代倒逼了监管科技的顶层设计,甚至整个货币体系都将面临数字化。而数字货币也是我最期待的‘三新’经济形式之一。 ”
陈端说,“三新”经济近年来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也是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水到渠成的事情,疫情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趋势。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驱动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迭涌,社会连接的维度、密度、频度不断提升,社会生产生活形态深刻嬗变,传统以物质资料生产消费为主的经济模式逐步向以数字化产品服务的生产消费为主的新经济模式过渡,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范式之上新业态喷薄涌现,现代商业体系正朝向泛在智联的生态化复杂巨系统的方向演变,打破了过去的产业边界和商业天花板。
“三新”经济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陈端认为,在我国传统产业面临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效能低下而产能过剩等诸多瓶颈问题的大背景下,“三新”经济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破局的动力引擎。
打通信息孤岛
为稳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肖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新”经济的发展打通了信息孤岛,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显著改善,催生出一系列新工种,例如数字化管理师、工业系统操作员等。随着线上线下融合的推进,闲置资源被激活并重新赋予价值,也将延伸出更多岗位需求。这些都将为稳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陈端从近期的一份《淘宝经济暖报》看到,仅2020年2月就有100多种线下职业在淘宝直播中找到了新的可能性。“一些体验型、社交型、非标型服务类产品在新场景下通过流量聚合分发具备了商业变现价值,而电商直播周边的服务链、供应链、物流链等都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拉动就业。”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目前平台员工数达到623万,比上年增长4.2%,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8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800万人,同比增长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龙海波也提醒说,“三新”经济发展一方面能够在平台端发力顺应和创造更多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这对于吸纳更多人员就业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游戏规则再造
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由于‘三新’经济初期创新还带有非竞争性的特征,技术上具有可复制性特点,市场上有易脱缰的特点”,王梦汐认为,“这都可能不断对传统就业、社保体制、监督监管发出挑战。”
陈端说,“随着新的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交易模式不断涌现,而现有政策法规体系相对滞后,规则修订势在必行,但面向‘三新’经济的游戏规则再造过程中,需秉持怎样的理念、遵循怎样的程序、设定怎样的目标,采取怎样的手段等都处于探索之中,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及创新活力。”
如何解决“三新”经济发展推进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欧阳日辉提出了五点建议。他表示,现阶段首先应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加快确定新型基础设施范围,尽快开工新基建,为数字经济搭建一个更好的硬件基础条件。同时,国家也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软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废改立工作。
其次,以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为重点,加快基础信息设施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推动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等在线办公新业态发展。“基础信息设施包括电子合同、电子发票、数字签名、数字档案、时间戳服务、数字证书等,这些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第三,均衡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城乡共享数字红利。补齐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基层数字政府建设的短板,防止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城乡数字鸿沟,以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电子商务、零接触金融、直播经济等非接触经济的新业态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第四,包容审慎监管新业态新模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入研究现行监管体制和监管模式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改善监管,给市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创新想象空间。
第五,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用户、媒体协同联动的创新体系,“政产金学研用媒社”八方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平等协商的伙伴关系,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