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6/20200616f1fdf1112a0948e5bfc1102e4146da20.jpg
编者按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不同步导致了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化,使得农村家庭做出“男工女耕”的家庭生计策略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6/16/070068.html

等待处理…

弥合家庭离散:留守妇女生计脆弱性治理之道

2020/6/16

编者按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不同步导致了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化,使得农村家庭做出“男工女耕”的家庭生计策略选择,也使得农村留守妇女生计脆弱性问题凸显。家庭离散状态不仅影响了家庭正常功能的发挥,还是社会失序的致病因子,应以终止留守的方式方法寻找解决农村妇女生计脆弱性的方法,使她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开设“巧手扶贫车间”,为农村留守妇女探索出一条“送岗上门、就近就业、巧手脱贫”的致富新路子。图为技术人员在一起交流纳鞋底技能。 图片来自网络

■ 汪超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概念,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美满上。然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高歌猛进之中,家庭的离散状态成为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家庭离散:农村留守妇女生计脆弱性问题的症结点

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同步导致了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化。农村家庭的离散状态是农村妇女生计脆弱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处于离散状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形成大规模的农民工潮,2018年已达到2.8836亿人,其中男性占全部农民工的65.2%,女性占34.8%。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2014年农民工数据,全国举家外出的农民工规模占总体的20%以上,也即近80%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家庭处于分散状态。这里的“家庭离散”并非指家庭解体,而是指在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不能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计的重任,独自面对生计脆弱性困难,其生活质量可能降到正常水平之下。

第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生计脆弱性困境。丈夫外出务工后,农村留守妻子不得不一肩挑起原本由夫妻双方共同分担的诸多家庭责任。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生产劳动市场的形成、公婆的帮助等原因,留守妇女承担的农业劳动强度有所减轻,但面对临时性、突发性的重体力劳动时,还是感到力不从心,也因避讳村民说 “闲话”,不敢找男性帮工。尤其是自人民公社解体后,集体已经从农田水利建设中退出,从而难以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等,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也失去维护甚至遭受人为破坏,导致农业生产难以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留守家庭可能陷入贫困境地。

农村留守妇女生计脆弱性发生机理

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状况是农民工对“四化”发展不同步的应激反应,不得已做出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工女耕”的家庭生计策略选择。

1949年起,国家为保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制定实施了户籍制度。户籍制起初是以建构社会良序为现实目标,而后演变成防止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重要手段,使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10.64%缓慢上升至1978年的17.92%。1979年以后,由于国家大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率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但与工业化率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城市难以为农民工提供举家进城所需的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迫使农民工以家庭离散化的形式流动于城乡之间。

自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在比较经济利益的刺激与诱导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地转移。由于长期实行的“农业支援工业,乡村支持城市”发展道路,农村基本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农村家庭生产生活照料服务供给体系不完善,农村家庭需依靠自身人力资本来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因而,妻子留在农村照顾家庭、料理生产,丈夫则不得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进入城镇务工。

1979年之后,国民经济中农业与工业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为50.5%,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到2013年这一比例降到10%。与此相反,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比为20.9%,2013年这一比例则已上升到43.9%。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长期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使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就地、就近转移至二、三产业的能力有限。受比较利益的驱动与城乡就业的理性选择,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家庭“离散化”的异态结构。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并不十分充分,信息化与其他“三化”融合不足,难以促使“三化”向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知识创新为驱动、互联网为载体的高级发展阶段迈进,从而使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足。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同步导致了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化,而信息化与其他“三化”的融合不够又加剧了“四化”发展不同步,进而间接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化。

农村留守妇女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建议

家庭离散状态不仅影响了家庭正常功能的发挥,还会是社会失序的致病因子,对此,应以终止留守的方式方法来建构该群体生计脆弱性问题治理之道,使她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明确弥合家庭离散的发展导向,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最普通的人民群众身上,要以利民惠民为民生焦点,以美好幸福为价值追求,注重改善留守群体生活、增进留守群体福祉,让发展理念与发展成果满足留守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留守群体过上有体面且有尊严的幸福美好生活。

第二,构建弥合家庭离散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同步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拓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渠道,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吸引并接纳随迁子女入城,增强举家移居城市的信心。另一方面,探索、开辟现代化的乡村复兴之路,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从城市到乡村”,吸引离土人群回流。

第三,制定弥合家庭离散的发展策略,系统推进新型四化的同步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居民家门口就业的目标。推进乡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提供农村家庭就近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为留守妇女成为非留守的城镇居民提供机会。利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快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为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尽快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住房的管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消除农村留守妇女进城的后顾之忧。

第四,实施弥合家庭离散的发展举措,缓解留守妇女生计脆弱性压力。构建防与治二者相结合的治安模式,为农村留守妇女搭建安全栅栏。探索农业转移人口探亲形式,建立双向温暖的探亲假制度,为农村留守家庭的团聚贡献力量。建立一个农村留守群体的帮扶机制,从而及时解决留守妇女生活中遭遇的临时性重事、难事,减轻此类突发性事件给她们带来的生计脆弱性压力。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上篇:没有了
下篇: 女书:传承的异化与保护的创新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