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一个初为新郎官的角色,明知豆芽不会一夜之间就长出来,但还是想挑开新娘的盖头看看模样——多次打开盖子看豆芽生长的行情。
■ 文文
老师送我一台豆芽机,未及使用,先有感觉。
豆芽菜是一款百姓菜,在蔬菜的民族之林中,这款菜以雅致见长,似乎有些阳春白雪的味道。不沾一丝土,靠点水和温度就自然长成了,算得上是贾宝玉眼中水做的神仙姐妹。它白白嫩嫩,几乎通体透明,还有曼妙的曲线,形状像如意,所以苏州人又称豆芽菜为如意菜。这个名称,一开始是从客观形状上得来的,随后,就被赋予了吉祥的象征意义。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餐桌上有这么一盘素菜,弥漫的饭菜香中就会散发出吉祥如意的色泽。
豆芽受人们的喜欢,除了口中的味道,恐怕还有制作简便的原因。它不像别的菜,先要有菜地,将菜籽育秧,移栽,还有松土施肥等等诸多的劳作。豆芽宜乡宜城,一视同仁,凡是喜欢它的人家,只要自己愿意动手,它就毫不矜持地登堂入室。
制作豆芽的过程,简单易行。夏秋天里,将黄豆绿豆等放水中浸泡几个小时,滗去水,装在一个簸箕中,上面覆盖上一块湿布,就基本布局成功。接下来,要记得每天从布上浇几次水,使得湿布下的发芽豆种持续有湿度,一个星期后,就能揭开湿布炒豆芽菜。唯一要注意的,是主人不能太懒惰,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发出来的豆芽没有后续的湿度,就会干死。一次性灌很多水浸泡着,时间长了也会烂根。如歌中唱:“樱桃好吃树难栽”,豆芽不难“栽”,但也是要用心对待它的,适当伺候它,它就会将她的全部所有来回报主人。
春天和冬天,相对就要费力了,因为豆芽生长除了水,还要有适合它生长的温度。所以,除了夏秋天,一般人家不会自己发豆芽,如此一来,豆芽机应运而生。
最让我思念这款百姓菜的,还是乡村岁月里母亲做的豆芽。她做的豆芽格外粗壮,格外好吃。其实也没啥技术含量,方法是,将睡眼惺忪般初发芽的豆,倒进一个坛子里,坛子口堵塞一个稻草的草把,灌水进去后倒放在一个盆中,让多余的水慢慢自动流出。每天灌两次水,一一依样倒放。一周后,拉开稻草把,白白嫩嫩的豆芽银光闪烁地出来见天日。我妹妹学母亲生豆芽,居然初试告捷,她见一坛子豆芽很快吃光,感觉坛子中的密度还有潜力可挖,再做时就多放了一些豆。不料,这回还没有等到开坛庆祝,那坛子若有若无地咔嚓一声,断为两截——坛子被豆芽撑爆了。由此让人悟出,娇嫩纤巧的豆芽,其实也如地底下的竹笋一样,给了它们生长的条件,就渴望生长,而且力量惊人,能掀开头顶的石块,能撑爆禁锢它的坛子!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弱者。
我家中的这款豆芽机,快递自远方的老师。而且还有寓意,他说,他夫人买了这豆芽机,用用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想到要与好友分享,于是再购一只,从远方寄到苏州来,让我工作之余,懂得经营点生活的情调。我心中溢满温馨。
我与师母尚未见过面,只知道她也是作家,读过她的书,书中充满着美人美事美世界,即便苦难,也难以毁灭美好的人情。他们是作家伉俪,当然琴瑟和鸣,讲究生活情调。我觉得,老师将这朵远方的“玫瑰”贴上他夫人所赠的标签,其实他自己也一定是合谋人,他知道我是粗人,平日不修边幅,更不会饲养宠物之类。
老师的美意,我当然要心领神会。只是他不知道我虽属粗人,但对豆芽菜却极有感情,它如同凌波仙子的水仙花一般,能给人带来很多的想象和实惠,早在乡村岁月就已领略。
豆芽机的形状如电饭煲,打湿的黄豆绿豆放进去后,能保证适合豆芽生长的温度,同时自动喷水。在大冬天里,于自己的家中假以时日,就能生长出嫩生生的豆芽菜,这个机器几乎给家庭带来的是和风细雨,鸟语花香。我是将之放在书房中的,不说蓬荜生辉,还真的有点生机盎然的效果。我觉得,虽然不能夸张到自己与豆芽一同生长,但那些日子里,感觉头上的白发倒是真的停止了生长,黑发也就相应地神气活现。而且,像一个初为新郎官的角色,明知豆芽不会一夜之间就长出来,但还是心痒痒想挑开新娘的盖头看看模样,多次打开盖子看看豆芽生长的行情。
这又让人想起那首《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这首歌很有趣,最初只知道是一首来自宝岛台湾的校园歌曲,以为是劝讽小学生,遇事不可太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后来知道作者,反倒吓了一跳,原来是大学者胡适。1921年的夏天,胡适到西山,他的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这个眼巴巴地一日看三回的形象,像个孩子,非常好玩。未曾想,我于书房中看豆芽机的模样,竟不知不觉用行动抄袭了前辈。
自然,我的豆芽机也是成功地诞生了产品的,豆芽在下锅之前,还得给其留玉照,发给远方“嫁女”的老师看看,咱笨归笨,懒散归懒散,但远方的情谊是不敢愧对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匠心和情谊;二者是水与源、本与末的关系。这豆芽菜,这豆芽机,似乎在告诉我们,如意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的眼底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