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分析》
作者:徐娜
本文以上海新高考改革为例,对改革前后3年学生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海男生群体的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于改革前大幅提升,不分层次的入学机会和本科入学机会中的性别差异明显减小。在各层级高校入学机会方面,两性群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多于女生。整体而言,新高考改革促进了男女生入学机会均等,契合了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来源:《中国考试》2020年第2期
《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体系构建中的性别议题研究》
作者:乐昕 黄剑焜
老年自理预期寿命具有性别差异。据此,本文作者提出,应重视老年女性的长期照护需求特征与偏好;应尽快开展面向低龄老年女性的“医、养、教”相结合的健康计划;应加强研究和探索以女性互助为理念的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模式,如盘活社区女性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面向女性提供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等;应优先针对女性制定“全周期、多支柱”的扶持政策。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性别互动论:基于“做性别”视角的探讨》
作者:王晴锋
自从坎迪斯·韦斯特和唐·齐默尔曼的《做性别》一文发表以来,性别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范式革命,即社会性别从一种“结构性规定”转变成“互动式达成”。“做性别”视角强调性别的互动性、情境性等特征,性别成为不断进行过程中的社会互动的产物。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在反思“做性别”视角的基础上形成了另外两种性别研究范式,即“消解性别”和“再做性别”。这三种性别研究范式可被统称为“性别互动论”,它们都强调性别的达成、解构或重构是在情境性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性别互动论的意义在于重新将性别斗争权力归还给个体,使每一次日常互动成为潜在的重要赋权机会。该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传统的性别阶序及其运作机制。
来源:《妇女研究论丛》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