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兰
最近,“婚前该不该查对方征信”的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起因是有网友爆料,称朋友原本打算本月结婚,但查询了男友的征信后,发现他不仅拖欠很多信用卡和小额贷债务,而且有多项逾期记录,于是果断分手。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亲密关系中的诚实与信任的热议,在一些网友看来,“查征信”已成为继“查体检报告”“公证财产”之外的第三项婚前必备操作;也有网友有疑义,这也查验,那也起底,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这婚不结也罢。“多一重保险”和“不信任,伤感情”两种意见相持不下。
这就需要回归到征信的本义上来探讨。事实上,个人信用报告不同于其他财务资料,它的意义在于为个人的社会信用“背书”。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个人信用报告已成为一份“永远背在身上的信用档案”,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商业赊销、信用交易、招聘求职、交通出行等社会生活领域。
虽然不能武断地判定个人信用有瑕疵的人就一定品行不端,但现实困境确实尴尬:如果信用有“污点”,申请房贷、车贷等都可能受阻,甚至影响孩子读书和考学。婚前负债,很可能会对婚后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恶意借贷和逾期不还,后果更为严重。故而,婚前查对方征信,也是了解婚姻财务风险的一种手段,于情于理,都不应承受指责。但是,为了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不妨以诚待人,先把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向对方和盘托出,然后要求对方也交换征信报告,以示彼此足够坦诚,足够信任。
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婚前的实际问题都不乏各种探讨。房本能不能加名,财产要不要公证,婚检可不可省……一道道与房产、财富、健康息息相关的“考题”摆在准新人面前,一度成为公众争论的焦点。如今,这份卷子上又添了征信查询,“越列越长的名目”让人不禁要问:难道爱情不应该是最纯粹、无条件、无保留的吗?
作家三毛的婚恋观“话糙理不糙”:“爱情只有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上,才可以长久。”爱情关乎情感,但缔结婚姻意味着建立一种法律关系,必须担负起法定义务,迈进大门之前,脚步要慎重。珍视感情因素、以爱为基础当然是“第一要务”,但除此之外,一些理性现实的权衡和考量也无可厚非。毕竟,结为夫妇的两个人,从此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他们既是情感共同体,也是经济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及早摸清底盘,提前预知这条航船的浮性、稳性、抗沉性、快速性、摇摆性及操纵性等关键要素,才可能在风险来临时有备无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严肃和谨慎的态度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另一方负责。
最好的伴侣,既“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TA本身不应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我们提倡婚姻应该构筑在平等、尊重、坦诚的基础之上,反对将婚姻物质化、庸俗化、交易化,但也应该更明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举起法律武器自保和抗争,以免因为权益受到侵害,陷入不幸的深渊。毕竟,多一重保障,才能多一点幸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