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庆跃 姜梅 杜卫军
秋阳高照,湖北省鄂州市段店镇百席村赵竹林湾,晾晒豆丝的“芦苇床”一块接一块,远远望去,像铺上了一床床淡黄色的地毯,秋风吹过,一阵阵豆丝的清香沁人心脾。
“烹制香浓可口的豆丝,共有6个步骤:一是烧热锅,滚动入蒜和花椒爆香;二是倒入蒜叶将豆丝炒软;三是加入少量水焖一会;四是加盐调味……现在,我给大家示范一遍。”在一户村民家,67岁的张先和老伴赵和华正在厨房给20多位留守妇女上豆丝烹制课,讲解一步,操作一步。
“秋季是豆丝制作季节,村计生协会每月都要举办豆丝烹制技术交流活动,还要组织举办村湾‘豆丝宴’,引导湾里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近段时间,豆丝生产成了赵竹林湾一道靓丽的风景。”百席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奎介绍。
赵竹林湾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有做豆丝的传统。在百席村美丽乡村建设展示馆里的豆丝制作用具展区,陈列着竹刷、铁锅、平铲等9种豆丝制作用具,有的已严重磨损,显现了豆丝制作的艰辛与沧桑。《百席文化之光》村史详细记载了赵竹林湾豆丝发展的过程和制作工艺,既有历史故事传说,也有制作经验介绍。
王军奎说,为了发展赵竹林湾这一特色产业,近年来,百席村“两委”和村妇联、计生协会采取了多项举措。村扶贫帮困促进会拿出10万元,成立了豆丝生态发展协会,村里还定期举办豆丝制作技术培训班,开展豆丝制作能手、豆丝烹制能手、豆丝爱心户、豆丝销售诚信户等评比活动,并通过电商服务平台,开通了赵竹林湾生态豆丝热线,不断拓宽豆丝销售渠道。
在村组织的扶持和推动下,村民特别是留守妇女制作豆丝的技术水平和积极性越来越高,赵竹林湾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豆丝湾”,每到秋季,家家炊烟袅袅,户户灶堂红红,忙着制作豆丝。
深秋的赵竹林湾,“豆丝阵”随处可见。在湾东头,几名妇女一边品尝着豆丝,一边交流。一名姓秦的妇女介绍说:“赵竹林湾的豆丝原材料简单,但火候很重要,所用的柴火要软硬相济,制作过程中大、中、小火还要运用得当,这样才能制作出口感劲道的豆丝。”
村民汪桐林的家门前也晾晒着3块“豆丝阵”,65岁的汪婆婆满面笑容地说:“我的老伴早就去世了,当时两个孩子还小,是村里的贫困户。看到我家这种情况,村计生协会帮我找来湾里做豆丝的师傅,手把手教我制作。我制作豆丝的技术不断提高,走上了脱贫之路。特别是近几年,我的手艺又有提高,每年靠制豆丝可以收入一万多元。”
60多岁的留守妇女王利花兴奋地对笔者说:“昨天的豆丝精品制作比赛,我得了第一名,得了奖品不说,还有特产专家现场点评评分,到现在我的心情还很激动。”
王利花所说的豆丝精品制作比赛是村里组织的留守妇女“双学双比”技能竞赛活动之一。留守妇女互助组组长吕菊容介绍说,村妇联和村计生协会为留守妇女建立了身体健康状况和豆丝技能两份档案,组织留守妇女参加扶贫就业培训,在生态农业园的农技在线上学知识,还采取互助组的方式互学互帮互带,拓宽了留守妇女科技致富的渠道。
“今年65岁的姜桂娥既是豆丝制作的能手,也是湾里腰鼓队表演的高手,她结合豆丝制作的动作特点,和腰鼓表演动作融为一体,编排了一套‘豆丝舞’,参加上级组织的多次表演并获奖。每年的‘三八’、春节等节日,湾里留守妇女们自发走上街头宣传豆丝产业发展的前景。”村计生协会会长苏晓芳介绍,近年,在各方推动下,赵竹林湾豆丝品牌越来越响,连省外的一些商贩也慕名而来。
齐心协力发展豆丝产业,赵竹林湾的村民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去年湾里建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留守妇女们自发成立了监督小组,仅用一周时间就筹集资金达10多万元,还主动拆除了40多处废弃的猪圈、旱厕、鸡舍、牛栏。如今走进赵竹林湾,树木香、竹叶香、花香、豆丝香,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