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8/pc201908128309f849e44641799865595e0297c844.jpg
· 阅读提示· 当下,“粉丝经济”成为娱乐产业的重要商业模式。鉴于女性是“粉丝”构成的主体,关于粉丝经济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讨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8/13/062448.html

等待处理…

“粉丝经济”:女性“主体意识”进阶与幻象

2019/8/12

· 阅读提示·

当下,“粉丝经济”成为娱乐产业的重要商业模式。鉴于女性是“粉丝”构成的主体,关于粉丝经济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讨论得到关注。本文作者认为,女性经济地位提升是数量庞大的女性进入“粉丝经济”链条的重要基础。类似“小鲜肉”“男团”“大女主”现象与女性主体意识同步进阶,拓展了性别气质的边界。但女性“觉醒”话题往往被资本利用,加之粉丝文化的盲目性,在“偶像崇拜”中所呈现的女性“主体意识”幻象是经不起考验的。

■ 刘天红

前段时间,“周杰伦超话影响力破亿”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杰迷”经过数日“鏖战”,为偶像刷流量、打榜的举动引发极大关注。为“爱豆”打榜已经成为“粉丝经济”的重要一环。鉴于女性是“粉丝”的主体,关于粉丝经济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讨论得到性别研究者的关注。

“粉丝经济”成为娱乐产业的重要商业模式

“追星”早已有之。但当今时代“追星”已不仅是追电视剧、捧场看电影、在房间贴满明星海报,甚至省下生活费买演唱会门票这么简单,而演变成极具规模化和规范化的经济活动。为偶像投票、刷流量只是第一步,一个真正的偶像粉丝系统往往包括由官方认证的后援会和多个私人站子,它们分工明确、功能完善,成立核心管理层、美工组、文案组、数据组、控评组、宣传组、财务组等多个部门。“打榜”是粉丝的日常,提供付费账号、粉丝人肉刷数据是打榜的常见操作。粉丝日常还要完成推广、控评、轮博、反黑、净化等工作。

此外,购买偶像代言产品、集资支持后援会也成为“粉丝经济”的重要部分。“粉丝经济”已然成为娱乐产业的重要商业模式。据《2019粉丝经济报告》显示:2018年偶像推动的粉丝消费规模超过400亿元,与2017年同比增加114%,其中近一半为购买商品的花费,购买商品从69.9亿元攀升到了232.9亿元。

无论中外,女性一直是“追星”“粉丝”的主力军。据36氪研究院发布的《粉丝经济下的用户观察报告》显示:使用追星平台的用户中81%是“90后”和“00后”,男女比例为3:7。

鉴于女性是“粉丝”构成主体,“追星”“偶像崇拜”等现象一直以来都得到了性别研究者的关注。

女“粉丝”与性别气质多元化风潮

女性“追星”的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化与媒介研究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学者鲍震培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粉丝”,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闲暇时间、有经济基础、有情感诉求。而这三点也成为研究者分析女性粉丝的三个重要方面,认为: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事业要求低,使得女性相对男性拥有更多用于“追星”的闲暇时间;由于传统的女性依赖男性的关系模式,导致女性更易于通过依赖“偶像”建立自我认同感。

关于女性追星的“经济基础”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女性经济地位提升可谓有目共睹,由此衍生出的“她消费”“她经济”概念炙手可热,这一点在“粉丝经济”中可见一斑。女性强大的消费力似乎与偶像文化“相互成全”,“小鲜肉”“大女主”“养成系男团”顺势而起。《2019粉丝经济报告》显示:25岁~34岁的女性是追捧“小鲜肉”的主力军;男团养成节目《偶像练习生》女粉丝占比72.3%;“大女主剧”成为女性粉丝最爱看的类型,25岁以上女性倾向性最高。

“小鲜肉”现象也被解读为女性改变传统“被凝视”地位成为主动“凝视者”的表现。从2005年因中性化风格广受欢迎的“超女”李宇春到近年名噪一时的“小鲜肉”,都展现出了流行文化中更趋于多元化的性别气质实践。大量女性粉丝通过支持偶像,投射出对更趋平等、自由的男女两性关系的向往。也有学者分析认为,类似“小鲜肉”“男团”大火,展现出女性对于建立一种更为亲密、安全的两性关系的期待。男团“TFBOYS”的粉丝甚至以“亲妈粉”“姐姐粉”“女友粉”的姿态出现,守护、见证“TFBOYS”的成长,这与传统的对于“钢铁硬汉”似的“崇拜”则完全不同。在“小鲜肉”的标签之下,重视“美貌”也成为男明星制胜的关键环节。据Euromonitor数据,中国男性化妆品2019年均预计增长率为13.5%,远高于全球平均5.8%。有39%的“95”后接受男性日常化妆。同时,有18.8%的男性日常使用BB霜。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系列“大女主剧”的热播,尽管“大女主”剧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是否依然带有传统女性“靠男性上位”的痕迹这一问题面临很大争议,“大女主”表达出了女性渴望独立与力量,甚至玩转男权社会规则的诉求,却得到认可,由此也捧出了迪丽热巴、赵丽颖等一众“流量小花”。可以说,女性经济地位提升与偶像文化同步进阶,一起拓宽了性别气质的边界。

非理性狂欢与女性主体性丧失

尽管“小鲜肉”“大女主剧”“男团”等流行文化现象中蕴含着女性解放与性别平等的因素,对于此类现象是否真正打破了父权制的权力结构,性别研究学者一直存有质疑。

鲍震培在肯定以女性为主体的粉丝文化表现和加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强调粉丝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盲目性、被动性与从属性极易导致浪漫幻想、高明星消费、低自我信念、虚荣满足和延长自我迷茫等不良倾向。一旦粉丝们的叛逆性和情绪化不加控制的发泄出来,会导致粉丝骂战升级或生成新的网络话语暴力,比如时常见诸网络的粉丝群体为“爱豆”的“撕X大战”。

作家夏阿怪认为,通过“粉丝经济”,女性的“思想觉醒”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被消费主义利用起来,成了商家有效的营销话术。从偶像团体到养成游戏,这种权力关系的反转,其实是父权制操控的幻觉,是对一种父权意识的直接复制,女性在这种虚拟关系中看似居于统治地位,但实质上,只是一种商业包装下的“位置消费”。

当前对于“追星”“粉丝文化”,公众的理解力和包容度都在上升,“追星”越来越被视为应该得到尊重的个人选择。大多数人崇拜偶像是以偶像为榜样,提升勤奋、善良、积极等品质,追求“美好”,但也应看到,偶像崇拜往往带有过多的情感色彩,尤其在“粉丝经济”的组织之下,沉浸在“集体狂欢”中的“崇拜”也容易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诸如,“应援会”集资行为常常游走于法律边缘;此前爆出的以《南京条约》为梗表白“爱豆”的行为遭到一致批判与抵制;再如在嘻哈歌手PG One风波中爆出的“紫光阁地沟油”梗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非理性行为如果难以得到约束,在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粉丝的加持之下,则会造成严重后果。缺失了理性思考,在“偶像崇拜”中所呈现出的女性的“主体意识”幻象是经不起考验的。

上篇:跨世纪对话: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成长
下篇:《中国女性慈善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思考》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