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8/pc201908127d350acd5def41d79f4b521f4ba10af3.jpg
阅读提示 扶贫车间因其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为贫困女性提供了一个就业和交流平台,兼具生计改善、能力提升、精神慰藉和社会认同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8/13/062446.html

等待处理…

让扶贫车间在促贫困女性就业中提质增效

——基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的调研

2019/8/12

阅读提示

扶贫车间因其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为贫困女性提供了一个就业和交流平台,兼具生计改善、能力提升、精神慰藉和社会认同的作用。但扶贫车间在运行中依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关注。因此,需要在扶贫中更好地尊重女性体验,针对不同年龄、健康及文化程度的贫困女性做好分类统计,营造互助共济的社区减贫氛围,确保女性扶贫的针对性与持续性。

■ 苏海

设置符合贫困女性发展特色的减贫项目,提高贫困女性的脱贫能力和内生动力,扩展贫困女性的参与广度和深度,对实现贫困女性的减贫发展和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扶贫车间”作为一项源于社区基层的就业扶贫方式,让众多贫困女性获得了工资收入和群体互动空间,改善了其生活境遇,值得总结和反思。

扶贫车间: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重要载体

作为就近务工模式的代表,“扶贫车间”这种扶贫载体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的问题。

2015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在鄄城县代堂村调研时,发现一家村民的院子里有一处用废旧物料搭建起的“小窝棚”,八位老太太围坐其中,每人面前一筐头发团。据老人介绍,“撕(即简单整理加工)头发”一天可赚13块钱。受此启发,扶贫办协同企业和社区居委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民宅,针对有劳动能力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效果显著,受到群众欢迎。

2015年起,菏泽市因势利导,对这种小窝棚进行改造提升,将其建成扶贫车间,并在各地推广开来。扶贫车间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让贫困人口通过自己劳动脱贫,有尊严地就业脱贫。据菏泽市扶贫办相关数据,截至2017年底,共建成扶贫车间3496个,1210家企业入驻,安置271017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69361名群众脱贫,其中有妇女52417人,残疾人2364人,60岁以上老人11894人。

贫困女性的选择与收获

受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影响,农村女性需要为农业生产、后勤和家务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女性的工作选择。她们需要寻找高弹性,能配合自己及家人时间需求的工作。因为无法依赖土地获得足够的收入,还要兼顾家庭照顾,选择扶贫车间这一就业方式就成为贫困女性的首要选择。

扶贫车间这一看似低端的产业整合了村落中的中老年劳动力,尤其是女性群体,可以逐步提高贫困女性的生产技能,使其熟悉市场环境,挖掘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女性就业增收。它作为一个载体,将女性的工作融入到家庭生活空间之中,实现了工作、孩子与家庭的紧密联结。

同时,一个由“工友”搭建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女性的认同危机,充实她们的精神生活。贫困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积极学习和主动融入,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小型的生存发展空间,打破了社会对农村贫困女性的刻板印象,实现了对自身的积极评价。另外,扶贫车间促进了企业的低成本发展,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难题,推动了企业和乡镇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的“空心化”和“三留守”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红利。

扶贫车间运行中面临的挑战

扶贫车间作为一项减贫政策实践,满足了贫困女性的基本生存需求。但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扶贫车间并未改变原有的性别分工模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贫困女性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压力。简陋的生产条件,较长的工作时间和企业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贫困女性的工作呈现出机械化和碎片化,缺少人文关怀和发展潜力。贫困女性的收入和时间依然会被老人照顾、子女教育、家务劳动所支配和占据,女性的身体和性别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家庭的牵绊和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使得女性虽然获得了经济赋权,但全面的发展与赋权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受土地供给、环境保护、市场订单、资金链条等外部环境影响,扶贫车间运行也存在“停摆”的困境,这会造成贫困女性的失业,不利于贫困女性的脱贫增收。扶贫车间的产品生产主要依赖于上游公司的订单,依赖于土地空间的供给,若土地不被允许使用,则无法改变其生存的脆弱性。以服装加工、手工编织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产业层次低,需要进一步升级。

另外,有些扶贫车间的管理人员,自身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较弱,经营方法存在问题,资金链紧张,造成企业发展受阻,也会间接影响到贫困女性的减贫发展。

在精准扶贫中推动女性参与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为贫困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农村贫困女性既是受益者,也应该是积极参与者和有效推动者。要更好地推动女性参与,促进性别平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要继续推动平等性别文化的构建,不再接受在福利方案中把女性作为发展的被动接受者,要把农村贫困女性当作可以实现内源式发展的行动主体,是各类发展项目的设计者、规划者和组织者,是发挥主体能动性及内生动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主体自觉者。

二是在农村发展的各类政策设计中,融入性别视角,细化执行方案,推动包容性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建立,改变女性在发展项目中低层次参与的困境,促进女性与男性成为发展决策的共同参与者与受益者。

三是要在政策执行之中,加大对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女性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农村贫困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生产技能,扩充女性的社会资本容量,构建农村贫困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是要重点关注老年、单亲母亲、家里遭受变故、残疾、受心理创伤等特殊的贫困女性。加大对贫困女性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层面的赋权增能,协调各方力量,营造互助共济的社区减贫氛围,确保女性减贫发展的针对性与持续性。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

上篇: 玛丽亚·拉斯尼克的“身体意识绘画”
下篇:跨世纪对话: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成长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