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蓓
在成为安徽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当涂路社区儿童保护专干的一年半时间里,胡丹丹总感觉脑袋里“绷着一根弦”:时刻关注社区困境儿童、孤残儿童、留守流动儿童的境况。
2016年末,安徽省民政厅联合省妇儿工委、教育、财政等多部门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办法》,从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康复、教育保障、监护责任落实等方面,明确妇儿工委、教育、财政、人社、残联等各部门职责,为困境儿童分类纳入保障范围提供政策支撑。
2017年初,多部门再次共同出台《安徽省儿童保护专干工作规范》,在全省乡镇(街道)设立儿童保护督导员1800余名,村(居)设立儿童保护专干1.7万余名,确保孤儿等困境儿童信息上报、动态管理、人员统计和临时性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2017年底,胡丹丹成了全省1.7万名儿童保护专干中的一员。
一年不少于两次的儿童保护专干社会工作培训,培训中结合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胡丹丹迅速了解儿童可能遭遇的困境:“比如身体残疾、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等。”
回到社区,在一个月内,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入户摸底,“当涂路社区是过去老安徽纺织厂的职工居住区,除了部分条件特别差的,年轻人几乎早都搬离”,摸底后,十几名流动儿童、几户困难家庭的孩子和近20个孤独症患儿进入胡丹丹的视线。
“其实,如果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么大的任务量”,采访中,胡丹丹笑言,“我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社区和众多志愿者。”
汤彪是孤独症康复机构省三三教育的一位康复老师,也是辖区居民。从2018年底开始,汤彪实现一对一康复治疗,为辖区孤独症患儿家庭更增添了一些希望”。此外,社区众多与儿童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也为胡丹丹的工作提供便利。
家庭困难的孩子难免有自卑心理,每次开展活动,社区邀请辖区十几名流动儿童、困难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参加,“没有身份标签,大家一起参观、游戏、学习,潜移默化中,孩子们消除了自卑感,继而小手拉大手,他们的父母也更好地融入了社区。”社区书记季勤感慨地说。
同一个城市,不同社区的居民生活状况和儿童境况也各不相同。
居住在绿苑社区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错,“上门摸排后,只有12户低保户家庭的孩子需要格外留意”,在儿童保护专干的社区副主任龚喆看来,“格外留意”并不意味着过多的“关注”,“那会让孩子和家庭都感觉到异样,会下意识排斥。”
每年,除了社区开展的“微心愿”活动会对这些孩子有一些额外的“关照”外,其他时间,他们都和其他孩子一样,参加社区的各类活动,“我们会从侧面了解、留意他们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但不会让他们知道”,龚喆笑着说:“这当然也是必要的保护。”
对于因突发状况陷入困境的家庭和儿童,社区会提供全方位的救助帮扶。社区有一对双胞胎,父母离异后,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一度难以为继。龚喆了解到情况后,和社区妇联、民政、关工委等多部门,从经济、儿童和老人的心理等多方面给予帮扶,如今,笑容又重新回到了这对双胞胎的脸上。
而在即将到来的暑假里,她们也会和社区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社区儿童影院的免费观影服务,在暑期小课堂上感受做手工、学绘画、读国学经典、参观科普展览的乐趣。
“当家庭无法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庇佑和安全感,甚至家庭因为种种原因给孩子造成身心的创痛时,这些孩子由我们来抚慰和守护”,采访中,几位社区书记和儿童保护专干们,不约而同表达了这样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