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5/2019052796c4459948414c208d7c7c747c6e3e37.jpg
阅读提示 VR电影近年在各大国际主流电影节频频亮相,引发极大关注,其360度全景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与传统电影视觉经验有着本质区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5/28/060132.html

等待处理…

VR改变了当代电影“女性被看”的视觉机制吗

2019/5/27

阅读提示

VR电影近年在各大国际主流电影节频频亮相,引发极大关注,其360度全景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与传统电影视觉经验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电影“女性被看”的视觉机制形成冲击。本文认为,VR将在未来如何接过传统电影的接力棒,关键在于它如何能继承电影揭示社会现实的文化使命与艺术责任。毕竟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的恰恰是无关乎或虚拟或现实艺术形态的真切的现实。

《锡德拉湾上空的云》

《血尽无痕》海报

《肉与沙》海报

■ 陈亦水

VR电影近年在戛纳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各大国际主流电影节频频亮相。电影学界因此呈现出一种“自救式”研究趋向,要么积极讨论VR作为延续电影生命的未来空间,要么悲观地认为传统电影形态业已死亡。

无论VR电影为当代电影形态带来了何种改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360度全景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与只观看一面银幕的传统电影视觉经验有着本质区别,而后者往往涉及女性主义电影的理论与创作问题。在此值得追问的是:VR改变了当代电影“女性被看”的视觉机制吗?

VR电影本体的观看机制问题

现代女性电影理论,以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学者劳拉·穆尔维在1975年发表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文为开源,描述了男性/观众/摄影机镜头的视点合而为一地对银幕上的女性身体进行“凝视”(gaze),如何成为电影视觉凝视机制运作的基本方式。尽管穆尔维的理论后来在其他学者的质疑中补充了“女性观众的异装观看方式”“酷儿身份读解”“男性气质”等研究范畴,但“看与被看”成为观众坐在黑盒子一般的电影院里最基本的观看机制及其视觉体验,电影的观看机制本身就是建立在男性凝视目光基础之上。因此,严格地来说,没有任何一部传统电影,能真正摆脱这种视觉凝视机制。

但是,VR作为打破“黑盒子”的沉浸式体验,却根本改变了一切。戴上头盔,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的对象,而不再受限于摄影机取景框的强制观看。

例如,威尼斯电影节最佳VR叙事奖《血尽无痕》,就是一部尝试颠覆我们的传统电影经验的“电影”,该片同时也在上个月北京国际电影节VR单元作展映,讲述20世纪50年代韩国境内美军对一名韩国性工作者实施暴行的故事。有意思的是,这部VR电影在“开放式的外景大街→黑暗的逼仄街道→压抑的封闭房间”这种循序渐进关闭起来的场景空间内部展开叙事。故事中的女性(性工作者)不再成为观众/摄影机的凝视客体,不再被动地作为一个欲望化的客体(尽管在这个故事里她是),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成为观看主体的可能。

影片里有这样一个“看与被看”的情景:随着越来越近的高跟鞋声响,女性(性工作者)迎面朝着观众走来,最后竟然站到了观众在虚拟世界中想象的身体所在的位置,然后面无表情地凝视着观众/摄影机。自由选择观看方式作为VR电影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因此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机制的颠覆:胆小的观众会选择拒绝被看而转移视线,于是落入被女性(性工作者)所观看、凝视的客体位置;胆大的观众则选择直视女性(性工作者)的双眼,那眼神便铿锵有力地传达出对于上个世纪驻韩美军暴行的无声控诉。

VR电影题材的审美体验问题

那么,《血尽无痕》颠覆视觉机制的沉浸体验,改变“女性被看”的电影机制了吗?

一些《血尽无痕》的观众会无视驻韩美军暴行这一历史政治控诉,而对影片的恐怖体验感到新奇,这是VR电影试图表现的一种全新的奇观审美快感,这同时也是绝大多数观众选择体验VR电影的初衷。

由此,如果我们将目光从“苦难中的妇女”问题延伸至全球“苦难中的人类”这一西方人道主义视野下的艺术关怀,就不难发现一个更深层的关于艺术感知问题:VR电影是否改变了快感(包括凝视快感)作为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审美体验追求?

如2015年联合国委托制作的VR电影《锡德拉湾上空的云》,观众沉浸式地进入一名12岁叙利亚女孩的生活视角体验叙利亚难民所经历的苦难;VR难民纪录片《恩典潮涌》,则使观众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利比亚境内埃博拉疫情惨状;2017年首部进入戛纳正式展映单元的VR作品《肉与沙》,试图再现美墨边境移民穿越沙漠的“真实”体验……这些VR电影再现苦难、提醒人们对于他人的痛苦有必要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他人的苦难也因此被大大奇观化了。

英国新媒体艺术家、VR装置艺术家玛尔塔·弗朗西斯科(Marta Di Francesco)曾在文章《VR与数字资本主义》中冷静地反思到,当前滥觞于各大电影节展中反映“人类的苦难”虚拟现实技术向用户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共情机器”,但事实却是资本未来的发展需求选择了VR作为其未来市场利益最大化的新型电影形态。他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与难民们发生共情的最佳方式,难道不是我们和难民共处同一帐篷地下真实的生活吗?这使笔者想到美国文化学者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痛苦”的精彩论述:二战结束不久,当人们大量阅读报纸上关于纳粹大屠杀惨景的新闻图片时,一边体验着恋尸癖般的快感,一边想象自己同情式地参与,又一边庆幸着自身的生活,这恰是现代阅读经验的虚伪的一面。

回到VR影片《血尽无痕》,或许VR改变了审美感知层面上的“看与被看”主客体关系,或许一种颠覆异性恋男性主导的父权观看逻辑的新艺术形式也真的诞生了,但观众仍像20世纪中期阅读大屠杀新闻图片那样经验着一种虚伪的共情。

无论如何,VR这一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资本的未来拓展空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VR将在未来如何接过传统电影的接力棒,关键并非在于这种新艺术模仿或再现现实的能力,而是它如何能继承电影揭示社会现实的文化使命与艺术责任。因为在数字时代,我们不缺少将现实虚拟化的伪善的艺术形态,我们需要的恰恰是无关乎或虚拟或现实艺术形态的真切的现实。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讲师)

上篇:设计学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及可能路径
下篇:《性别差异与反抗话语: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建构》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