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女性主义设计研究把女性主义视角代入设计学研究,强调女性既是消费者,也是主导设计实践和设计研究的人。女性主义设计研究应以设计史为背景,探讨女性在设计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其变化;以设计批评为手段,讨论经典设计学研究领域中女性的“被遮蔽”状态以及如何为设计史“去蔽”;兼顾研究的全面与重点。在研究路径上,女性主义设计研究可以翻译梳理文献为基础,并采用叙事学、比较及个案研究的方法。
■ 滕晓铂
女性作为独立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体或群体,在以往的历史中,她们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去创造世界,然而这种创造力在父权社会里往往是被忽视的,女性总是被置于一个“被保护”或者是“消费与被消费”的地位。
女性主义设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女性主义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女性主义设计批评两个方面。女性主义设计学既可以被看作从经典设计学领域拓展出来的新视角,也可以被认为是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研究的分支。无论怎样,其跨界意义决定了女性主义设计学研究的视角、方法和手段都不同于经典意义上的设计学研究。把女性主义视角代入设计学的研究,无疑将改变经典设计史研究的叙事语境。
女性不应该是“被决定”的一方
无论女性的社会地位如何,作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织者,她们一直在通过消费引导市场。然而这种消费引导长久以来是隐性的,因为市场引导注重的是经济利益,而缺乏对女性群体自身价值与真实需求的关注。比如公共场所的卫生间设计,使用者并不会给设计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这个场所下由女性的特殊行为方式而产生的不同于男性的需求,在设计实践中(起码是在国内的设计实践中)几乎是一直被视而不见的。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父权制的语境中,女性的“设计需求”仅仅是一种被臆想出来的“需求”,而非从女性真实需要出发的需求。因为女性的性别角色已经被文化限定成为了她“应该有”或者“必须具备”的样子,而这种社会赋予的性别特征反过来又在消费社会中强化了女性消费者作为接受者的角色。
而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名为“女性主义”的研究中,指出要在设计教育中“培养适应女性特殊需求的专业设计人员”,这样的表述曲解了女性主义设计研究的本质,女性主义在设计行为和社会文化中所要求和强调的是被平等地对待,以及由于性别不同而产生的与男性不同的行为方式被尊重,而不是被特殊对待。
女性不是“他者”,也不应该是被称为“特殊人群”的人。女性在设计行为里既是创造者也是消费者,但无论扮演哪种角色,她都不应该是“被决定”的一方。针对女性的设计研究不等于就是女性主义的设计研究,有些针对女性的设计研究将“为女性的设计”和“为特殊人群的设计”以同等方式方法去对待,这是令大多数女性都无法忍受的。由此观点出发的设计研究,无论对女性的行为方式、性别气质、审美取向做了哪些“合理”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实践,都不能被认为是女性主义设计研究的方法。
女性主义设计研究: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设计
女性主义设计研究强调的是以女性的视角去看待设计,女性既是消费者,也是主导设计实践和设计研究的人,因此女性主义设计研究应更多着眼于设计的文化意义。
我们必须承认,女性与男性在性别气质和文化取向上的确存在不同。但女性主义设计学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消弥这种不同,而是强调重视女性主义的不同视角和叙事语境,可以为设计史研究带来不一样的成果,而这种成果只有在女性意识被尊重,作为设计研究者的女性本身的性别自信被唤醒的时候才会不断发展。
在中国的设计史研究领域,一些女性学者取得的成果已十分令人瞩目,比如扬之水和孟晖,她们所从事的“名物学”研究,以考古学成果为依据,运用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香气氤氲、色彩斑斓的古代物质文化景观。她们选取的学术焦点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气质,从其著作的主题中就可知一二:如扬之水的《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无计花间住》《香识》《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等;以及孟晖的《唇间的美色》《贵妃的红汗》《画堂香事》《潘金莲的发型》等。两位学者皆在其研究中体现出以下特色:注重以往中国设计史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如女性的服装、首饰、妆容、设计文化与闺阁文化等内容,并对其尝试进行了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还原;同时,对设计史中已有的研究对象,也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做出了全新的解读,成为当下中国设计史研究成果中非常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
女性主义设计学研究的可能路径
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补充而非颠覆,为设计学研究在理解方式上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国内的女性主义设计学研究具有了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可行性。
在此,笔者试想了以下研究思路:首先以设计史为背景,探讨女性在设计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其次,以设计批评为手段,讨论经典设计学研究领域中女性的“被遮蔽”状态以及如何为设计史“去蔽”;最后,兼顾研究的全面与重点。其中,“兼顾研究的全面与重点”,一方面强调全面构架女性主义设计学的体系,梳理女性主义在设计学理论研究中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在设计史研究与设计批评研究中如何被具体适用;另一方面,也强调对女性主义设计学研究方法的正确理解是女性主义设计学得以构建的基础,这将是论证女性主义设计学之所以成立的重点与难点。
同时,在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女性主义设计学研究的开展也可以根据其特点而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第一,梳理翻译文献。从以往的研究经验上看,对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译介有益于我们把握女性主义设计学研究的方向,并能够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对国内设计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准确系统的翻译整理将会给深入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也会为将来从事该项研究工作的其他学者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叙事学方法。通过叙事学研究方法的介入,我们会发现以往的经典设计学文本在表述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缺失——即从男性主导的设计史观来对设计史进行叙述,而女性在设计史中的集体缺失是经典设计学叙事方式的共同特色。由此我们需要反思经典设计学对于其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表述方式。
第三,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主要是中外之间的比较。呈现女性主义设计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全貌及重点并不是在中国开展女性主义设计学研究的全部目的,而是要对中国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有所贡献,所以比较中外差异应该是重视的方法。在比较方法的运用中,“我无人有”和“各不相同”之处应该是研究分析的重点。
第四,个案研究的方法。设计学是一门对于设计实践具有极强干预性的学科,因此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阐述的范畴。针对个案进行的调研和对调研成果的分析、总结和评价将对未来设计实践的发展更具指导意义。女性主义设计学的研究,不仅要对于设计发展的历史及理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同时也要注意展开对女性设计师、女性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群体研究。在完成理论上的学术地图构建和对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阐释的同时,按照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展开详细调研,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有助于更准确地得出结论。
(作者为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