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2/pc201902132388d5d9c67e4f7f9575aff21bf45e77.jpg
照片里,一家三代人沐浴着阳光,坐在摆满了水果和瓜子花生的桌前犯懒。背后,蓝天的映衬下,一盏高高悬挂的红灯笼显得那么鲜艳和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2/14/056911.html

等待处理…

回家

2019/2/13

照片里,一家三代人沐浴着阳光,坐在摆满了水果和瓜子花生的桌前犯懒。背后,蓝天的映衬下,一盏高高悬挂的红灯笼显得那么鲜艳和明丽。

■ 朱钦芦

邻居咪楠在春节前俩月就早早地回云南老家去了。离过节还有两周的一天晚上,我和太太正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大门传来急促有力的敲门声。我有些诧异地打开了门,咪楠拎着一口袋东西站在门口!我们又惊又喜地把她让进了门,问她怎么快过节了还回来?她一边掏出给我们带的土特产一边回答:剧本审查提出了修改意见,回来赶着改剧本!

在她离京前,我读过她根据真实故事写成的剧本,反映的是她的家乡红河州一带当年马帮人的生活。一对青年男女在新婚七天后就分别。丈夫随着马帮踏上茶马古道往缅甸去了,妻子的思念之心却随着他背影的消失而愈益增长。她生下了他们的孩子,独自辛苦地养育着他成长,并侍奉着渐渐老去的父母。桃花开了又谢了,燕子飞来又离去了,一队队马帮去了又回来了,但是她的心上人却始终没有影子。在那个盗匪如麻的边境地区,在那个疫病横行的年月,在那个陡峭崎岖的小路上,或是被杀死了,或是染病倒下了,或是被滚落的巨石砸死了,什么可能都有。一个牵马人的生命就如草芥,卑微而充满了不确定性。阿爹去了,阿妈走了,孩子长大了,最后,这个女人的生命如风中之烛也渐渐地熄灭了。而最具悲剧性的是,这时候那个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春闺梦里人却颤颤巍巍地归来了!土地还是这片土地,房屋也还是那座老屋,然而,物是人非,没有了亲人的家再也不是家,没有了亲人再也回不了家。咪楠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把这个故事写得凄美感人,直让我读得老泪欲零。

坐下后,咪楠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在家乡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还谈到火车上的旅行。回家的人流都往南流动,所以北上的车厢空空的,六个人的卧铺间只有她和一位云南昭通的40多岁打工嫂。她很好奇地问对方为什么临近春节了还往北方跑。引来了打工嫂的一段故事。原来对方和丈夫在保定打工多年,现在全家都在那里。可是家乡还有一个年届花甲、孤身一人的兄长。她专门在节前赶回哥哥家,为他洗洗涮涮,做好了干巴腊肉,买了好多大米装满了两大米缸,这才登上返回保定的火车。其实兄长是有一个女儿的。女儿母亲在产后死去,为了不让她以生命换来的女儿将来遭受虐待或歧视,她兄长此生再未婚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女儿,并招来一个上门女婿,满心高兴有人养老送终了,没想到女婿女儿第二年却跑男方家所在地工作生活去了,大约是怕父亲的责骂,过年也不回来。打工嫂一路都在打侄女的电话,但一直没有人接。火车快到站的时候,侄女终于接电话了。打工嫂捧着电话,说理夹杂着说情,叽叽呱呱地不停劝导侄女。等到列车缓缓进站时,她停止了通话转过身来,含泪的眼睛里带上了笑意:他们明天就去买票回家过年!

这两个回家的故事让我好生感慨。它们有着不同的时代印记和结局。前一个故事的游子是有家不得回,后一个故事的青年男女则是有家不愿回。其实哪有春节不愿回家的?只要那个老人和女儿女婿处理好生活矛盾,如今回家于他们不会再像那个赶马人那样成为一个天大的难题。

这些天电视里正在播着各地有关回家的新闻。我历来有兴趣观看这个节目,因为自己曾经就是这个回家大军中的一员。每年一到这个被称为“春运”的特殊时段,整个国家都沸腾了。所有人似乎都可以分为:回到家的人和正在回家路上的人。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挤满了拉着箱子背着包的人群,与高速路上小车、摩托车组成了回家大军。家究竟有些什么在吸引着中国人年复一年像候鸟般的流动?是对故乡的眷念?是的,那里有你成长中魂牵梦萦的故土环境;是家乡的饭菜?是的。我记得第一次离家求学,临近寒假时便格外思乡,家乡的腊肉和豌豆尖总在回忆中唤起味蕾的记忆。是故乡的亲朋故旧?是的,其中尤其是你朝思梦想的亲人。在父母故去前,我每年都是要回家过年的。但是由于彼时的出行艰难,我经常是在大年初一再动身。这样虽略有遗憾,但在我看来,比起能见着父母,陪着他们待些时日,其他什么事都不算重要。因为我知道每年这个时候,老人总是眼巴巴地等着看到你。

但我注意到这几年的回家潮似乎有了些变化。一是看不到车站售票窗口聚集的乌泱泱的人群了;二是不见了公路上浩浩荡荡的农民工返乡的摩托车流。是高铁改善了一票难求的局面?是国家发展战略让中西部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潮退潮了?说不大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的回家路确实没有以前那样遥远和艰辛了。

不过我留意到这些年有很多人不回老家了。他们转换了一个思路,干嘛不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一起过节呢?别说这个做法还真是可取:反向流动更为轻松,还大大缓解了单向交通的压力。总是在小山村小城市里准备年夜饭的老人们可以高高兴兴地带着他们为孙辈们准备的“佩奇”,来享受一下大城市文明,体验一下环境优雅的餐厅提供的年夜饭服务。

还有很多人不再是回家而是离家过年了。像欧美人过节一样,他们到国内国外旅游地作度假式过年。不过不同的是,西方人主要是以小家庭为单位度假,而中国人则更多是年轻夫妻一家带着父母的出行。我大姐一家就是这种模式的践行者,这已经是他们连续第三年外出过节了。女儿女婿开着他们的奔驰车,奔驰着带他们去了阳光更充沛、冬季更暖和的川南。照片里,一家三代人沐浴着阳光,坐在摆满了水果和瓜子花生的桌前犯懒。背后,蓝天的映衬下,一盏高高悬挂的红灯笼显得那么鲜艳和明丽。

上篇:节日
下篇:赶考的记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