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流传千年的诗句,相信很多学生都能流利地背诵,但是,真正能在大自然中感受“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人有多少?
“我们的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向书本学习的太多了,而真正基于实践和能力的学习太少了。”博物教育的创始人宋宝茹日前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说,博物阅读在于给人们打造一方沉浸式的阅读空间,从一本书的阅读,到通过课程、讲座、沙龙等了解书本背后的故事,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8年前,宋宝茹偶然接触到博物学。4年前,她辞掉收入颇丰的土木工程师的工作,创办了一家致力于青少年博物教育的机构。
从一份书单开始
“博物学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学科,并不是新生事物。”宋宝茹表示,但是,近代以来,博物学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在新时代,如何重新构建博物学,并让博物学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她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想法,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借鉴。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然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孩子的多样性”,坚信博物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
于是,创办公司最初两年里,宋宝茹和她的团队只埋头做了一件事:读书!
埋头读书的两年时间里,宋宝茹和她的团队搜集并整理现有出版书籍中有关博物学书籍,并对图书资源进行一轮整合。通过检索和分类,为爱好博物学的人们提供个性化书单。他们用“每周一书”的方式推送甄选的书目,并且邀请博物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团队亲自为每本书撰写摘要和书评。
没想到的是,这份书单得到了喜欢这一领域的许多人的关注,他们中有北大教授、中学老师、大学生,还有出版社的编辑、行业大咖,不少成了专业级的粉丝、志愿者,团队也因此而扩大。
更让宋宝茹意想不到的是,正是因为这几百本图书,让团队真正撬开了博物教育的大门。中国博物学书单让他们慢慢积累起了上百个博物主题,在做活动策划时内容就会跃然纸上,信手拈来。
2016年,博物教育与首都图书馆合作了博物阅读季系列讲座,每次讲座都设定了有趣又有内涵的博物主题,如:博物手绘画鉴赏、历史上的博物学家与博物旅行、康熙与博物学、菜市场里的博物学等。配合每次的讲座,还有一场“博物盒子”主题展,由提前招募的小志愿者利用图书馆的中转纸箱组合搭建而成,每一次的形式都各不相同。宋宝茹说,它的创意是动手、体验、合作与分享,从而搭建我们的未来。
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首都图书馆举行的博物主题展览——登上贝格尔号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他们挑选了18本经典的博物学著作,从中选出了3个主题,分别是讲述生命演变的“一个星球的故事”、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寻找人类的足迹”、建构未来的“天空之城”。在互动区,还有包括“我的博物收藏”“博物主题书展”“博物学家”的小屋等内容。这是博物教育首次承担大型的展览活动,展厅面积达400平方米,同时也是他们第一次大范围面向公众展示什么是博物学和博物教育。
“造一小天地,解自然之理”
过去三年,公司博物教育面对的大多是个体受众,而博物阅读教室的开辟让他们开始关注学校。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建立了良好的公众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认识到博物教育在青少年早期发展阶段的价值。
宋宝茹提到,在开展北大植物地图的活动时,团队曾经做过一次小范围的调查,结果他们发现,四年级以上能够抽出一天时间参加活动的孩子不到20%。“博物教育所要竞争的对象其实是孩子们的时间。”她想,如果学校能够保证孩子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接受这样的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于是,2017年,宋宝茹与徐州市教育局合作,在徐州市少年宫做成全国首家博物教室“阅读自然实验室”,在中国青少年阅读的地标建筑CBD宝钢大厦,与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合作建立中国博物教育旗舰店“未来阅读实验室”,期望在这个知识与实际物体相结合的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将平面化的阅读体验转变为立体化的知行体验。
“事实上,博物学非常强调本地化知识,从教育方面来讲,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先从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因此,博物教育团队每设计一间教室都是以本地调查为基础,从而梳理出当地特色的自然遗产,并围绕这些内容制定每间教室不同的主题。
博物阅读教室更大的不同还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有形的空间。
宋宝茹说,博物教育是通过引导和鼓励孩子充分发展亲近自然的本能,让孩子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最终形成和谐一致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理念。
“所以我愿意去做这件事。”宋宝茹说,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大多数人有博物教育的需要,只是这种需要还没有被唤醒和激活。因此,宋宝茹和团队目前正在做一项主题为“美丽中国 自然LIAN接”的博物绘画巡展活动,该展走过了全国各地十三家植物园,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市民。
“衡量一个工作是否有意义,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你所从事的工作在几十年后是否还会被人们提起。”宋宝茹说,从事博物教育几年来,自己更加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人生变得和谐丰盈,同时也希望更多人能够接受博物教育的启蒙,发展起自己的爱好兴趣,构建和谐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