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莫兰
一直以来,厕所似乎都难登大雅之堂,却又是须臾不可或缺。毕竟,如厕是最基本的刚需,人的一生中大约有3年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的。良好的如厕环境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文明程度、价值取向的重要尺度之一。
在如厕这件事上,两性的需求差异天然存在,女性所需要的厕位远多于男性。根本原因在于,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女性如厕比男性困难。根据相关组织和学者的研究,从时间上看,女性如厕频率大概是男性的1.5倍,如厕时间约为男性的2.3倍;从空间上看,男性小便所占的空间较小,而女性所占空间相对较大,导致同样的厕所空间所容纳的女性如厕人数要比男性少。所以,常常出现男厕“冷清无人”、女厕“永远在排队”的鲜明对比。尤其是节假日的各大商场、景区的女厕门口,几十米的“长蛇阵”已是司空见惯。
而我国2015年兴起并一直大力推进的厕所革命让女性如厕变得有尊严。2016年11月18日,住建部发布新版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将达到2∶1。从布局城市公厕到推进农村改厕,从改建旅游厕所到增加女厕数量,厕所革命彰显了社会公平的追求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各地不断创新推出的厕所革命举措中,上海市的一系列做法颇为亮眼。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是简单机械地照章行事,提高男女厕的比例,而是根据市情对新版标准男女厕位比例的设置要求大幅调整至1:2.5;同时,通过专题培训提升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从而实现关口前移,在制定政策之时就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之上寻求解决途径。可以说,这是一个治本之策。如此先行先试的经验值得广而推之。
厕所虽小,牵着民生;如厕日常,连着文明。在确保女厕数量的前提下,如何将有限资源加以合理、科学地利用,既保证性别平等,又兼顾效率,将成为下一步新的文明课题。在厕所革命的新进程中,各地应该在建设中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主动融入人文关怀,满足百姓民生需求、引领环境变革、引导社会文明进步,让方便之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