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法国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揭示了城市文明的深义。正如“最短的木板决定了一个桶的水量”,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举目可见的光鲜亮丽固然是标尺之一,但更重要的却是那些隐藏在不起眼之处、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关怀。小小垃圾桶,却是文明的放大镜,城市文明越高就越受重视。
在诸多环保问题中,垃圾分类可谓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难在涉及面宽——各行各业都在其列;覆盖人群广——全国13亿人口都是垃圾“制造者”;工作体量庞大——我国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在四亿吨以上;内容复杂烦琐——总体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再往下又可细分为无数类别……多重原因叠加作用导致问题相当复杂,仅靠鼓励与倡导的“软”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鉴于此,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于2017年3月底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举顶层设计的政策之力治理问题,改“鼓励”为“强制”,对推进垃圾分类动了真格。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全面铺开的大手笔,“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的硬指标,3年内“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的美好愿景,为“垃圾围城”问题的解决明确了路线图和日程表,将城市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值此方案发布一周年的节点,正是检验政策成效的良好契机。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市场化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两套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大数据分析研判、科学无害化处理、第三方评测、“绿色账户”记录环保档案、积分兑换奖励等多种智慧管理模式创新“上线”,科学分类、爱护环境的文明理念正悄然在民众头脑中扎根,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变成朴素的日常自觉。如此利好,令人鼓舞。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与全国数千个城市的庞大体量相比,46个城市占比相当有限;“垃圾围城”之困虽有所缓解,但仍未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亟待重视。纵观整体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撼泰山易,撼观念难。垃圾分类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重要的环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文明工程。既要立足于先行先试的环保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又要依靠持续性政策、资金、物力、人力投入提供强劲动力,助推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整体发力。但最核心的要素,是社会文明理念的全面升级。唯有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观念凝聚统一为社会共识,城市文明建设才能有成效、有进展、有突破。
罗马之盛,并非一日之功。文明之道,需要“于寻常处见功力,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亦离不开“一约既定,万山无阻”的定力与韧力。文明水线的上升,固然体现在宏观数据中,但更知微于经常日常恒常,见著于落细落小落实,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