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2/201802047388677d05f84345be46157b801a1b71.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韩亚聪 见习记者 陈姝 85岁的高龄,依旧脚步匆匆,拍摄公益广告、助力公益活动、参加老年大学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2/04/046248.html

等待处理…

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

忠孝感恩家风是我一生的财富

2018/2/4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韩亚聪

见习记者 陈姝

85岁的高龄,依旧脚步匆匆,拍摄公益广告、助力公益活动、参加老年大学……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的日程常常排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陶玉玲脸上的笑容从不暗淡。

从14岁进入军队院校学习戏剧到初登荧屏红遍大江南北,从“文革”时的下放工厂到刚到北京时有一段时间无戏可演的濒临失业,从20多年的抗癌路到持续不断的公益参与……陶玉玲说,正是怀着一颗忠孝与感恩的初心,让她在人民面前不敢有丝毫懈怠。

近日,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专访时,陶玉玲忆家庭、忆家教,于她而言,在苦难的日子里,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她重生的力量;在幸福的新时代,光荣的革命传统让她不忘使命。

父母教会我们忠孝做人

陶玉玲常常感叹,在动荡的岁月里,父母坚持让子女接受教育的决心,给了她和兄弟姐妹们不一样的人生。

1934年,陶玉玲出生在江苏省镇江的一个大家庭里,由于连年战乱,加之父母失业,家境日渐没落,一家人依靠微薄的房租收入生活。

“不管多穷都要上学。”父母的话陶玉玲记忆犹新。也正是这句话,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多了几分沉重。为了让姐弟四人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陶玉玲的母亲卖掉首饰、节衣缩食,姐弟四人因此无一辍学。

良好的教育,给陶玉玲姐弟四人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

1949年,姐姐陶玉平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因无力承担路费且到上海向叔叔借钱没有借到,故在镇江当了老师。

“姐姐对我们这个家庭的贡献太大了。”陶玉玲知道,姐姐的选择不仅是现实条件下的无奈选择,更是他们家教内涵中“忠孝”的延伸。“父母常常教育我们,对于国家、对于家庭,都应该做到忠孝,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为人之道。”陶玉玲说。

有了父母的教育、姐姐的榜样,陶玉玲姐弟始终把忠孝放在自己为人处世的第一位。陶玉玲记得,每次拿到工资,他们每个人都会第一时间把一部分工资带回家交给父母;自己在部队时,每逢拿到津贴费后第一件事就是往家里寄钱,“那时候,我的入党介绍人吴彬老师每次看到都说‘寄10元,问妈好’,因为他知道我每个月必定往家里寄钱。”

如今,陶玉玲对“忠孝”有了更深理解:“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对人民要大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家庭的爱和所有人对你的爱,反过来你也能更好地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

父母的助人与坚强影响我一生

1949年,陶玉玲还是从未离开过家乡的14岁小女孩,这一年,凭着一腔革命热情,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说服父母后毅然从镇江来到南京,考入华东军政大学戏剧队学习。

“可以说,参军的决定是姐姐帮我做的,她对我影响非常大。”陶玉玲说,在姐姐的支持下,开明的父母也尊重了她的参军选择,而父母的坚强也坚定了此后她部队生活的信念,“我父母非常坚强,弟弟弟媳大学毕业分配到新疆支援建设,他们都很支持。”

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后,陶玉玲开始了艰苦又充实的部队集体生活。

从南京到常熟再步行到苏州,陶玉玲和同学们的第一课就是行军。“走得脚上起了泡,路上就在庙里铺着芦席睡觉。”陶玉玲告诉记者,那段艰苦的岁月不仅给她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铸就了她坚强的军人性格。

坚强的另一面,父母的勇敢与温情也对陶玉玲影响颇深。

家境困难的岁月里,陶玉玲父母乐于助人的品德影响的不仅仅是四个儿女。在那个南方小城,每次遇到乞讨者,无论多窘迫,陶玉玲的母亲都会毫不吝啬地拿出食物;邻居家遇到困难,她也会放下手中的活倾心相帮。“其实当时我们家里很困难,一件衣服姐姐穿完我穿,我穿完了妹妹穿,即便是这样‘不自保’,我母亲仍然会无私地帮助别人。”陶玉玲说。

“文革”时期,陶玉玲的家里曾到访过三位“不速之客”——他们是受到迫害的艺术家。对于大家避之不及的三人,陶玉玲的母亲却冒着风险将他们藏在自己家中,帮他们度过了“危险期”。

1952年,从华东军政大学毕业后,陶玉玲被分配到了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也就是南京前线话剧团和歌舞团的前身。这让她见到了在火线为兵服务的前辈们,坚定了要向前辈艺术家学习的信念,同时也对“坚强”二字多了几分理解。

“前线话剧团,就是要到战斗最前线去演出、慰问身处战争中的战士和伤病员们。”陶玉玲说,每次去演出有6辆大卡车,其中4辆车装的是布景、灯光,2辆车坐的是工作人员。“你想目标多大啊?每辆车上都布满了伪装,车前车后各有一个防空哨,当敌机从上空飞过时,大家都要趴下注意隐蔽。”陶玉玲说,在那样的环境下,是坚强的信念支撑着她一路向前。

就在危险重重的环境下,陶玉玲参演了《东海最前线》《她的朋友们》等话剧,在文工团崭露头角。

把感恩之心传递给女儿

“要常怀感恩之心,心中有大爱,这不仅让一个人能走远,而且能让一个家庭更和谐更温馨。”陶玉玲说,经历过人生起伏后的她,更加珍惜“感恩”二字。

1956年,一个机会让陶玉玲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那一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柳堡的故事》准备开拍,导演王平,作者黄宗江和胡石言让陶玉玲饰演“二妹子”的角色。《柳堡的故事》放映后,“二妹子”纯情甜美的微笑成为那个时代青春偶像的象征,第一次走上银幕的陶玉玲也成了人人喜爱的明星。但她服从组织决定,拍完电影仍然回到了前线话剧团。

20世纪60年代初,陶玉玲又参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并在其中扮演春妮。《霓虹灯下的哨兵》非常轰动,整个剧团还被邀请到北京,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剧团成员受到了他们的亲切接见。

就在陶玉玲的事业顺风顺水时,“文革”来了,她被下放到南通晶体管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陶玉玲说,她当时觉得自己以后不可能再演戏了。但幸运的是,在参加了南通话剧团在江苏省的汇演后,她又被调回前线话剧团。

1978年来到北京,陶玉玲经历了一段“失业”期,之后参演了电影《三个失踪的人》《二泉映月》《没有航标的河流》《任长霞》等影片,在艺术表演的道路上,陶玉玲开启了新的征程。

得到命运眷顾的陶玉玲,常常怀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多年来,“公益”也成为她的人生关键词。“人家说,你现在80多岁了还那么忙碌,我说我这就是感恩,生命不息、拍戏不止,努力为人民服务。”

关心失足青少年、给春蕾学校送慰问品、参加赈灾义演活动、到高原到边关去慰问守卫边防的战士……“我想通过我的言传身教给我的女儿更好的家庭教育,让她们也懂得感恩,懂得奉献。”陶玉玲说,任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园长的小女儿黄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到西藏、汶川等地支教,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言传身教成就美满家庭

每每谈起两个女儿,陶玉玲总是一脸幸福与自豪。大女儿黄晖在香港从事幼教和艺术事业、小女儿黄珊从事幼教事业,“她们是我的两个‘小棉袄’。”陶玉玲告诉记者,两个女儿都非常孝顺,因为工作繁忙,不能来看望她时,女儿们就常常和她视频聊天,“一来电话或视频,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陶玉玲说,两个女儿的优秀也与已故的丈夫黄国林的言传身教分不开。多年前的一次“买洋娃娃鞋”让她记忆犹新。

那时,陶玉玲一家还在南通居住。一次,女儿们借了邻居孩子的一个洋娃娃玩,在准备还回去时发现洋娃娃脚上少了一只鞋。黄国林得知后,带着孩子们跑遍了南通的玩具店都没找到类似的洋娃娃,后来终于在远郊的玩具工厂找到,给洋娃娃配上合适的鞋子后,才归还给邻居。“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可能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身教胜于言传。”陶玉玲说。

多年来,陶玉玲和黄国林走过风风雨雨,一直相敬如宾,成就了这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如今,两个女儿也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子女,幸福美满,这让陶玉玲颇感欣慰。

步入老年后,陶玉玲的言传身教仍在继续,三次患癌、抗癌的经历不仅让女儿看到了一个坚强母亲的伟大,也给许多有同样遭遇的人带去信心。“我告诉病友们,癌症只是一种病的名称,不必害怕,我还告诉他们我的抗癌心得,给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陶玉玲说。

黄珊告诉记者,她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受到部队大院环境的熏陶,受到了父母与姑父姑姑的教育感染,“我父母亲都希望我们心中有大爱,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我选择了教师职业,不怕苦和累,我时常鼓舞自己,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把幼教事业做好。”

上篇:没有了
下篇:加大儿童之家建设 构建儿童保护体系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