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国家政令颁布10年后,针对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带来的塑料包装快速上升等新情况,发改委公开邀请社会各界建言献策。摆脱“塑”缚如何再上新台阶?零废弃联盟在北京举办公众研讨会——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周韵曦
10年前,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门针对塑料垃圾污染的国家层面政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然而10年来,“限塑令”在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方面未见明显成效,相反,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快递包装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并迅速变成垃圾,造成新的、更为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为广泛汇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开邀请社会各界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为此,1月25日,零废弃联盟与北京零废弃联合举办“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公众研讨会,计划综合参会人员观点建议,形成零废弃联盟关于“塑料垃圾污染防治”的综合意见,并于1月30日递交国家发改委。
研讨会上,北京零废弃运动发起人毛达、天津“绿邻居”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工作站总召集人安旭、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拒绝塑料微粒”项目负责人郑雪、环保志愿者孙巍、零废弃联盟政策协调员谢新源等8位专业人士从塑料垃圾污染的各类具体问题入手,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防治意见。
限塑还需疏堵齐下
“塑料污染不只会残害野生动物,大量科学家在全球采样检测结果表明,在人的重要食物中,如有些地方的饮用水、食盐甚至蜂蜜中,都可以检出塑料成分以及塑料所含各种化学毒素的存在。”据毛达介绍,目前,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循环经济中的塑料战略》,提出到2030年之前,欧盟市场上全部塑料包装都要实现重复使用或循环再生;欧洲议会也投票取消混合垃圾焚烧的可再生能源补贴。
通过走访超市集市等塑料袋使用集中的地方,安旭发现,“限塑令”在法律效力、执行管理、可替代物和民众认可度四个方面面临着尴尬局面。他表示,目前从塑料袋生产到发售再到销售的全过程,“限塑令”对生产企业、市场的要求都是建议性的,缺乏强制成分。他建议,要有“堵”有“疏”,在从源头上遏制塑料袋生产的同时,让政令更加接地气,在完善法治化管理的同时,引导公众形成减少塑料袋使用的自觉意识。
对塑料微珠说不!
“不要让我们的大海变成塑料汤。”据郑雪介绍,一些洗面乳、磨砂膏产品中含有的具有去角质功能的塑料微珠,会通过下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由于不能完全被过滤掉,最终进入海洋。“这些塑料微珠会吸附海洋中一些难以分解、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并通过生物链逐渐累积。”她给出一系列惊人数字:全球每年用于个人护理及化妆品的塑料微珠约为4.2万吨,其中有近3万吨最终进入环境;中国内地平均每年有209.7万亿个(306.9吨)来自个人护理及化妆品的塑料微珠被排入环境,相当于每天5741亿个(0.8吨)。
要治理这些海洋中的“雾霾”,郑雪建议:1.出台法规,禁止制造、进口和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及化妆品;2.监督个人护理及化妆品制造商、零售商停止生产、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3.妥善处理市场上现有的含有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及化妆品;4.加大宣传塑料微珠对环境的危害;5.加强关于塑料微珠对环境与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加强对其他来源的微塑料之于环境与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估与应对防范。
电商平台应承担责任和义务
通过调查,孙巍发现,一方面,“2017年,电商平台的交易量为400亿,即电商平台发出了400亿个快递包裹,这些快递包装被废弃后,会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在这些废弃的包装中,塑料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另一方面,“作为制造大国,我国每年要进口4亿吨原油、大量的化工原料。”他指出:“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工业社会一面是生产源头的石油能源危机,另一面是消费末端可见的环境污染危机,其中以原油为原料的塑料制品是重要因素。”他建议,按照“谁制造,谁处理”的原则,电商平台有责任和义务,解决废弃快递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明确一次性塑料制品为慢性污染物,应从源头进行减量。
呼唤一揽子工作目标和时间表
总结各位与会者的发言,谢新源在会后提出零废弃联盟的整体意见。他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限塑令”颁布10年来之所以没有实现控制塑料垃圾污染的初衷,污染问题反而愈演愈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遵循环保中的“预防原则”,从产品和包装设计阶段就将塑料垃圾问题进行通盘考虑。
“塑料垃圾管理转型,涉及原料供求关系的变化、产品和包装的重新设计、回收体系的重新构建、循环再生技术的革新、利益分配的调整等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协同行动,因此需要统一的实施方案和分工。”而要避免实施方案流于形式,“应当设定减少塑料垃圾的一揽子工作目标和时间表,制定实施方案,进行部门分工,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根据工作目标和时间期限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政绩考核必不可少。”
谢新源建议,应当从源头控制一次性塑料产品、塑料包装的生产和使用,禁用“问题塑料产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使垃圾分类与塑料回收再利用相辅相成;在做好源头减量和分类的前提下,做强再生塑料行业;取消混合垃圾焚烧可再生能源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