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多名专家指出,当生命体征不能逆转,比如癌症晚期扩散不可治愈,就应确定为临终患者。如果没界定,易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医保应将临终关怀的药物和服务项目纳入报销范围,已纳入的应提高报销比例。这样医院才有动力去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家属更愿意将临终患者转到临终病房。(1月29日《人民日报》)
临终关怀的理念起源于西方,尽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很多人不愿意浑身插满导管,而是希望在家人的陪伴下,“无痛、无惧、无憾”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2012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卫生部批准立项的临终关怀调研课题。该研究显示,全国每年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超过750万人,且这方面的需求在日益增长。
然而,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供给明显严重不足。统计数据显示,只有1%的中国老人享受到临终关怀服务,而发达国家的老人中享受到这项服务的比例达到70%~80%。
与之相对应的是,过度医疗比较普遍,不仅临终患者徒增痛苦,也造成医疗资源和家庭经济的过度消费。如此语境下,专家关于重视临终关怀服务的呼吁理当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临终关怀既是对临终患者的最后服务,也是对患者家属的情感慰藉,不使活着的人对死者心存不安或愧疚。它不是放弃救治责任,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倡导和做好临终关怀,需要种种探索、尝试和努力。
事实上,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医疗卫生体系,继而纳入医保范围,就是政府职责和公共医疗服务的题中之义。换言之,临终关怀服务,首先需要政府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财政的投入、制度的完善及医疗的保障等多个层面。《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的总报告中指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不需要特殊设备和巨额资金,需要的是政策法规、教育与培训、民众意识的转变与必要的经济支持。其中来自政府层面的系统性、连续性干预至关重要。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是中国完善医养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健康中国的需求。英国、美国、韩国、法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临终关怀服务作为政府公共补偿的一部分,对降低公众疾病负担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卫生体系及医保范围,具有不可估量的成本效益。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快相关政策的规划和探索。这不仅能让临终患者得到完善的生活护理、心理疏导、疼痛护理等,充满了人性的温情,还将实现政府得民心、医院增服务、患者减负担等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