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1/m20180120dd3f167547814c5cb0311910de3e4b7d.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周玉林□ 左国辉 这曾经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家庭,而今已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是一个人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1/21/045785.html

等待处理…

特殊的家庭特别的爱

2018/1/21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周玉林

□ 左国辉

这曾经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家庭,而今已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是一个人人羡慕人人夸奖的家庭。

这个家庭就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厂社区丫口田的韦波、王伟鲜家。

善良女孩冲破羁绊,拨云见日爱洒阳光

故事还得从2004年说起。

普安县江西坡镇的青年韦波与村里大多数青年一样,很早就有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修房子还欠了8000元的债务。为了还账,韦波和妻子双双到浙江余姚打工。但刚到余姚,妻子就突然因病死亡,韦波料理完妻子的后事,带着深深的伤痛回到家乡。

正当韦波在绝境中艰难地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时,本村一个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毅然走进了韦波的生活。

姑娘叫王伟鲜,布依族,当年27岁。嫁给韦波需要很大勇气,不仅要冲破世俗的羁绊、亲朋的极力阻拦,更要面对“一进门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以及家庭贫困的种种现实。

“后妈难当,视为己出付出真感情就好当。”这是王伟鲜当“后妈”的“真爱心经”。

一个不认识的人突然成了“妈妈”,心里别扭,不适应不认可,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本能的反映。但很快,王伟鲜就用自己的行动和真情实感,化开了孩子心中的结。面对无微不至的关怀,面对周到细致的照顾,感受着慈爱有加的呵护,两个孩子由衷地认同了这个“妈妈”。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一晃10多年过去,在王伟鲜的操持下,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大儿子已经结婚,却不愿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仍然住在一起。2016年,韦波、王伟鲜成了爷爷奶奶,一家人其乐融融。

尊老尽孝默默操持,吹沙见金方显本色

刚结婚那阵,王伟鲜经常对韦波说:“孩子的外公家一定要常来往,要让他们家把我当成女儿,这样我们就成了有6个父母的家庭。”

爱幼还得尊老,文化不高的王伟鲜却理解得非常深刻。

嫁进韦家时,韦波的父母年岁已高,二老单独居住,几兄弟一起承担二老的生活开支。两位老人体弱多病、常年服药,王伟鲜经常嘘寒问暖,叮嘱韦波及时买药。药钱也是自己出,从不向其他兄弟分摊,公公婆婆对儿媳妇的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公公去世后,婆婆不能单独住了,韦波几兄弟争着要老人同住,“僵持”不下,最终把决定权留给了老人,老人选择了和韦波王伟鲜一家居住。

持家创业不忘乡亲,携手邻里同奔小康

韦波、王伟鲜结婚后,如何发展生产搞好家庭经济,一直是两人思考的问题。

2013年,韦波和王伟鲜做起布依族刺绣,开起了服饰加工作坊,收购乡亲们的刺绣产品,同时也向乡亲们直接派单加工,让他们在家中也能增加收入。

在普安乡下,一块绣品虽然只值几十块钱,但这却是一家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来源。每逢赶场,十里八村的乡亲背起绣片,来到韦波王伟鲜的加工厂换钱。

2016年,韦波家的家庭刺绣小作坊变成了加工厂,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工人也增加到7个,还有两个精准扶贫的贫困户。附近长期为他家加工手工刺绣半成品的乡亲增加到200余户,厂里的产品增加到100多个花色品种,卖到了美国、德国等国外市场。

2017年,王伟鲜韦波的加工厂被普安县妇联、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建扶贫工作队评为“脱贫攻坚 巾帼榜样”创业示范基地,王伟鲜也被黔西南州、普安县评为民族刺绣致富带头人。

而今,韦波、王伟鲜一家不仅把自家的生活过好,还带领着乡亲们通过民族刺绣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上篇:读书声,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文化之音
下篇:广州荔湾区举办关爱家庭活动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