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央视金牌团队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自开播以来便广受关注,不仅引发收视热潮且口碑炸裂,更有专家评价其开山拓土,以蓝海视野和全新创制将文化综艺拓展到更为深邃和广袤的领域,开启了2018“古典文化元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讲述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聚于一方舞台之上,让国宝“活”起来不再是冰冷和静止的,使观众从中感悟到文物自身的生命和性格……这一切,是如何通过一档仅有十期、每期105分钟的节目做到的?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国家宝藏》总导演、制片人于蕾,请她为我们讲述节目背后的故事。
“它们,是我们与众不同的见证”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国家宝藏》从创意到形态的从无到有乃至最终定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于蕾:2015年全台海外培训比赛,我们这个项目入围,然后我们去英国培训40多天。走进英国的博物馆,他们的表达方式非常多元、细腻、丰富,可以让大家觉得每件宝物都很有趣,反观我们呢?在我们的生活里,博物馆其实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很远。
大概2016年三四月份,我们这个项目被列成了全台的重点项目,一切不再是纸上谈兵了,但到底怎么做,我们经过了非常多的反复,其间推翻了无数个版本,摸索的过程确实比较痛苦,最难的时候就觉得不如拍个纪录片吧,但是这种想法只是一闪而过,内心还是想要创新,做一档前所未有的节目。
我们始终没有离开的一个初衷,就是要做一档大众传播的节目,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因此形成意识养成习惯经常走进博物馆。最后,我们回到了一个自己熟悉的演播室领域,然后在熟知的领域里把它做到了极致,这才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为了颠覆形式而颠覆形式。节目能带来这么大的反响,终究是因为我们的内容创新。
这中间,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和无数人沟通这个节目,告诉博物馆的馆长们我们要做什么。文博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传统的领域,他们认为博物馆保存的都是国宝,那么守护这些宝贝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说宣传能带来多大效果,各大博物馆最初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认知,但是万法归宗,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博物馆和那么丰富的藏品,节目选择博物馆的标准是什么,又是如何选择文物的呢?
于蕾: 我们最后选定的这九家博物馆,除了故宫博物院以外的8家,是2009年12月正式启动的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它们囊括了我们国家省一级博物馆里极具特点和代表性的文物,也基本代表了中国博物馆领域的较高水平。
至于文物选择的标准,其实取舍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总体来说我们有以下几个维度。首先文物自己要有核心表达,当得起“国家宝藏”四个字,它能最后传达出一种让你激动、让你骄傲或者让你觉得很遗憾、让你自省的内在精神,同时身上要有故事。从做节目的角度来说,我们当然希望选出来的文物都和云梦秦简似的,观众鲜有耳闻,但是我们仍然会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这种妇孺皆知的文物,因为它们是你无法忽视的存在。我们去调研的时候,站在曾侯乙编钟面前,它让人发自内心的震撼和感动,而我们要讲述的,就是震撼和感动。虽然大家看似熟悉曾侯乙编钟,但它的珍贵和动人之处,很多人并不了解。
回过头来发现,我们这个节目对于所有文物的选取角度就是中华文明的见证物,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的演进过程,见证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见证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还在以这种生活方式存在,而不是说它有多精美,制作难度有多大,或者仅仅是它多么贵重,多么稀有。真正核心的标准就是一点:它们,是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的见证,是我们和别人与众不同的见证。
“每一个故事都是原创”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国家宝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个舞台的视觉效果特别棒,当初是怎么设计的?
于蕾:整体视觉来说,我们最初的设想是——节目中像魔方一样透明的国宝盒子相当于博物馆里的一个玻璃展柜,观众可以通过这个盒子看到每个国宝的前世和今生,看到穿越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所有故事。从节目整个的视觉包装到舞美设计,其实都在忠实于将这一元素无限放大。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小剧场演绎的国宝们的前世故事,对于观众理解文物非常有帮助,这些故事是如何出笼的?
于蕾:每个国宝的故事,我们的编剧组都会查阅大量的学术论文。比如讲述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嘉宾齐东方老师对我们说,他以前参加的所有节目给他提供的都是问题,然后等他作答,但是我们给他提供的是一个非常完整翔实的文案,他能从这个文案上看到我们读过他所有的文章,也学习了他所有的研究,然后摘出来我们认为普通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到有趣的点进行组合,这让他非常惊讶,因为那些学术文章本是非常艰涩的。
在做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研究之后,导演组会在一起反复讨论,然后基于史实合理虚构。每个故事,我们都打磨了很长时间,有时担心故事离文物太远了,有时担心不够有趣吸引不了观众,有时觉得限于时长无法饱满展开……每一个故事都是实打实的原创,唯一的标准就是怎么把故事讲到最深入浅出,引人共鸣。这其中,还融入了我们的历史观。历史本身就是历史学家们基于大量史料、文物的猜想。我们也是在了解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合理的猜测,然后基于剧情需要进行合理虚构,力求把故事讲得足够好看。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讲述国宝今生故事的嘉宾,又是如何选择的?
于蕾:今生故事嘉宾的选取上,我们有非常丰富的选择。文物能够勾连到今天的人物,本就不仅仅是大家平时想象中的文物发掘者和保护者,这种丰富在于很多文物如今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像虎符就勾连到了密码学者刘胜利教授,云纹铜禁关联到了航天发动机的研究。未来几期节目,大家还会看到更多的突破想象。我们希望告诉大家,文物在今天依然有非常强大的时代意义、当下意义,而且它不会停止。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它们的生命不断延续,对我们民族性格的映照生生不息。
“最难的是超越自我”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国家宝藏》播出之后的反响,是您所预期的吗?
于蕾:看到大量网友评论《国家宝藏》燃爆了,他们激动到泪目,发自内心为央视点赞,也为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浩瀚文明骄傲自豪,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也放下了那颗曾经忐忑的心。更让我们欢欣鼓舞的是,博物馆真的开始排大队了,有数据显示,整个元旦全国博物馆的客流量增长了50%。
而热烈的观众中也活跃着大量年轻粉丝的身影。二次元人群集中的B站主动在首页上建了一个叫“国家宝藏”的专题节目,节目到现在播出六集,B站点击量已经高达1500多万。第三方数据公司给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观众的主体构成人群中,年龄集中度最高的是20到25岁,15到20岁的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并且还吸引了一大批原本和电视几乎绝缘的高知群体。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节目能够吸引很多年轻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请了很多当红艺人参与进来,当时这种创意是如何产生的?您对艺人的表现如何评价?
于蕾:从综艺频道的平台特色来说,以偏综艺的形态来创作一个文化类主题,是比较顺理成章的选择。但是在我看来,明星的价值一方面是引流关注,用他们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吸引粉丝关注节目内容;一方面他们也提供了具有代入感的观众视角,很多嘉宾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能在这个节目里做什么,因为节目要表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然而,陌生必然会带来反差——认识文物、了解文物之后他们的惊叹、他们的感慨、他们的激动,也会带来观众的惊叹、感慨和激动。
一个好节目,必然是众人拾柴的结果。我们为了让国宝拟人化,特别为它们精心挑选了“二十七组魂魄相依的国宝守护人”。让合适的嘉宾讲述合适的故事,扮演合适的历史人物,他们真的是和每件国宝有冥冥之中的魂魄勾连。
选择这些明星,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气质,或者他们的经历和我们要表达的国宝的故事、气质、精神内涵相互融通。比如刘涛,她本身的形象和英姿飒爽的女性战神形象十分契合。还有,撒贝宁是湖北人又是北大法律专业的高才生,自然和云梦秦简结合在了一起;梁家辉曾在故宫拍摄过《垂帘听政》,饰演过咸丰皇帝,因为这个渊源他这一次成为了故宫石鼓守护人……因为明星的参与,我们意外发现文物竟然还有新的诠释角度。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国家宝藏》是否实现了你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
于蕾:应该说,《国家宝藏》里有我们一群电视人最淳朴、最热烈的梦想。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做真正有意义、有营养、有嚼劲、有余味的节目。我们的三个初心:一是希望观众能够从心底热爱我们璀璨的文化和博大的历史;二是真正“让国宝活起来”,让大家意识到文物是生动有趣的,和我们血脉相依的,希望走进博物馆可以成为大众生活的日常;三是希望能够打破综艺频道只会吸引中老年观众的“标签印象”,我们从来不缺少高收视率的节目,但是我们更加希望能够引领潮流,打造具有青春气象的活力综艺。很欣慰,目前来看三个小愿望都实现了。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节目播出一段时间以来,粉丝们在叫好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时长过长,文物讲解不够深刻、宣誓环节形式大于内容,这些在以后的节目中会不会有所改进?《国家宝藏》之后还有第二季、第三季,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于蕾:内容创造必然要接受观众和市场的审视。其实每一期播完之后,我们都会有反思,比如说这个故事是不是讲得不够生动,选取的角度是不是不够巧妙……但是做节目就是这样,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一种中正平和,不能不听意见,但你也不能被所有的意见所左右。这个节目能够走到今天,核心是我们首先非常努力地达到了一个我自己觉得可以的程度。观众提出来的所有意见,我们肯定都会聆听和学习,进而在接下来做得更好。
第二季最难的是超越自我。做完这个节目之后,我们自己对于事情的辨识度、认知力都有长进。下一季的话,可能需要更好的切口和更广的视野,需要在既有经验基础上让自己继续向上生长。虽然注定很难,但是一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