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学校的大门,像是一把重新丈量这个社会的尺子。如果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一场马拉松,那么上小学的那天,则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真正的起跑。而事实上,在“发令枪”响起之前,明里暗里的,那些各自铆劲儿、你追我赶的“抢跑”早已开始。(6月26日《中国青年报》)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是父母的终点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早早就主动“抢跑”:上海3岁的小宝宝穿着尿不湿听英语课;武汉5岁半的男孩每周只休息半天,投入12万元,通过了17项培优;报道中所列出的天津市最难进的公立小学一个6岁孩子的学习清单包括:英语要会4000个词汇+与外教交流+300字作文,数学必须会心算1万以内加减法、心算两位数与一位数乘除法,学过数独,语文要能背千字文+50首左右唐诗+拼音+1000多汉字……
这还不是最令人震惊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有些家长已经将起跑线前移到了子宫里,甚至移到了备孕前。6月20日,香港无线电视真人秀节目《没有起跑线?》中,孕妇Irene之前没有催促儿子学习,直至幼儿班面试时才发现已输在“起跑线”,因此发誓第二胎要“赢在子宫里”。
“抢跑”如此之“惨烈”,令人咋舌。造成这一局面的众多推手中,固然不能忽视家长盲目追求望子成龙的因素,但真正起到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的是现实的社会大环境。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人们比以往更渴望成功。而在部分人眼中,成功就代表着“五子登科”——车子、房子、票子、圈子、孩子。在这种强烈的渴望支配之下,价值观很容易出现偏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曾指出,当前社会存在严重的“唯成功论”倾向,一些人只崇尚成功,不顾成功之外的一切。过高的欲望、对现实的不满足与对未来的担忧交织缠绕在一起,激发了焦虑情绪的滋生和蔓延。家长们的拼命“抢跑”,正是这种集体焦虑的裹挟投射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缩影——自己无法控制命运,就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寓于下一代。而那些私立名校、私立教育机构与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借机敛财,不过是顺应了家长们的这种现实需求。
要消弭“起跑线恐慌”,仅靠家长们的自觉自醒远远不够,最关键的还是要防止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从制度的层面来看,要按照文明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科学、有序和良性发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用人机制等手段确保公平竞争,并从制度上为社会保障托底,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思想的层面来看,要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成功观,重视道德品质培养,引导人们摈弃功利、浮躁的思想,树立健康平和的心态。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赛跑中,知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对规则的敬畏、习惯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才是真正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