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拍电影”和“看女儿”相提并论,同时实践在生命与生活之中,他不只是获奖场合的言语致谢者,而是孩子家人日常生活的参与者、建设者。
■ 舟子
“陈可辛:一辈子就干了拍电影和看女儿两件事”,当我在报上看到这一标题时,心为之一动,“拍电影”和“看女儿”居然可以在一个大导演的一辈子的清单中并列,真是很有意思。
4月6日,陈可辛监制的电影《喜欢你》举行媒体内测会,这是影片首次对外公开“露面”。
在众多北上的香港电影导演中,陈可辛算是最成功的一位:他执导的《甜蜜蜜》成为经典,他监制的《十月围城》口碑票房双赢。近年,他左手导演,右手监制,两手都风生水起——监制的《七月与安生》叫好又叫座。
陈可辛的电影艺术成就毋庸置疑,可我一开始并不喜欢他,原因有些无厘头:不喜欢长发男,即使是艺术家,也用不着把艺术追求表现在“长发”这样的浅表层次上。但这并不妨碍我酷爱他导演的《甜蜜蜜》:张曼玉、黎明固然是我喜欢的演员,但如果没有他用黑白对照的拍摄手法把他们青葱的过去与无限可能的未来“凝固”住,那也不会有这么一部影评排名前列的经典之作。
还有他导演的《武侠》也很绝,充分表现了一个有头脑的导演试图探讨博大精深的中华武侠文化的雄心与野心。虽说,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一样,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所理解的武侠,陈可辛的武侠也许只是陈可辛的,但其中多少也有些是我的,我认同《武侠》中那些本来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各不相同的人,在危情之下所共有的侠义精神,也许这就是中华武学以及武侠能够世世代代吸引众多读者与电影观众的原因。
即使有人不得不为眼前和钱眼而苟且,但在内心,武侠是他们的诗意与远方;即使不少现代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在内心,他们依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圣贤理想,这就够了,有理想总是胜过安于现实百倍。
我读过别的导演的有关报道,谈电影很职业,若要谈起家人,至多是致谢而已:感谢家人、孩子的幕后付出、支持。他们对他——大多是他而非她——的付出与支持,但他少有参与、共享他们的生命与生活,因为他的时间、精力与主要的热情都灌注给了电影,家人、孩子只是其输入方,而他对于他们的输入很少,这也是电影人在奥斯卡等等职业盛典上往往隆重致谢其家人的原因。
而陈可辛与众不同,他将“拍电影”和“看女儿”相提并论,同时实践在生命与生活之中,他不只是获奖场合的言语致谢者,而是孩子家人日常生活的参与者、建设者。致谢容易养育陪伴难,相比之下,我点赞陈可辛,并对他“路转粉”:一个大导演能够如此不违和地将拍电影和看孩子相提,这是一种多么朴素而独特的价值观与选择。其他的导演,也不一定是不爱孩子、家庭,有的也很爱,但鲜有人会这么明确且不惧于上升到如此的“价值”高度。
因为热爱,陈可辛并不觉得做电影辛苦。说起现在的生活,他说除了和女儿在一起,就是看剧本、看电影、谈电影,“电影对我就是乐趣,我觉得电影工作不累。让我比较自豪的是,我不打高尔夫,不赌钱,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喜好,一辈子就干电影这一件事。现在多了一件事,就是带女儿。我现在来北京行程很紧很紧,开会从早到晚,10天的事情恨不得3天就全做完。这样抓紧时间,就可以把剩下的时间留出来陪女儿。”这样一位除了带女儿之外没有其他爱好的导演,在现今文娱圈的某些人士看来该是多么乏味而不会生活,但他甘之如饴,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此的专注与不沾凡尘,也是他的电影能够风景独好的重要原因吧。
不同凡俗的人生其来有自,陈可辛的父亲陈铜民也是著名的电影导演,“父亲给我取名‘可辛’,原是为了纪念母亲生我时难产”。
电影之路“可辛”,深知其难的父亲开始很反对儿子重蹈其电影之路,但他给儿子取名却是为了纪念妻子生产的艰难,可见这也是一位珍妻爱家的好男人。家庭环境对于人的“三观”养成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与作用,陈可辛如此不凡,他的父亲想必亦是高人,有机会,我要找他的影片来看看。
卓异的人往往坚持自我,不随风摇摆,最终能收获自己理想中的成功。据报道,《小时代》火时,陈可辛也收到过类似《小时代》的剧本。“投资人也说哪些明星会演,票房最少也有8个亿。可是我不能接,拍不出来就是拍不出来。剧本都看不下去,怎么拍呢,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而他接下的是《亲爱的》《七月与安生》《喜欢你》这类不会成为“票房爆款”的电影。因为这些剧本能打动他,能让他有代入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多么低调的高调啊——这样的男人即使留长发也不妨喜欢吧,因为他是真正的艺术家,而非徒有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