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5/20170502ddeb98ed8a5345d4b953c7e14adcb2a7.jpg
论坛在各种智慧的碰撞中开展得热闹而有序。而在大家积极探索的背后,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也成为每个项目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5/02/038151.html

等待处理…

我们一直在行动!

2017/5/2

论坛在各种智慧的碰撞中开展得热闹而有序。而在大家积极探索的背后,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也成为每个项目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富东燕

没有一次性纸杯,取而代之的是玻璃杯;

没有一张纸质材料,只能通过手机看电子版材料……

北京,潘家园环保生活体验馆,在由8家民间环保机构发起的“北京垃圾分类市民论坛(2017·春季)”活动现场,主办方倡导从我做起,践行环保的每个细节,影响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看到,仅靠微信公众号传播的一个小众论坛,现场来了五六十人,有居委会大妈、热心环保人士、环保教育者和大学生等等。

垃圾分类,北京市政府倡导了许多年,但效果却很不理想,大部分小区的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但垃圾管理迫在眉睫,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此次论坛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介绍一些致力于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民间组织的智慧做法,点亮绿色北京,为北京即将出台的方案建言献策。

“七仙女”:

试点选在京郊农村

唐莹莹是北京联合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的一名副研究员,她在论坛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她们“七仙女”这两年的一件“创举”——在昌平区兴寿镇辛庄启动的“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试点工程。

“七仙女”指7位热心环保事业的女性,唐莹莹是其中之一。唐莹莹说,做这件事是想让大家看到,垃圾分类是可以做好的,即使是在人口素质普遍不高的农村地区。

在经过宣讲会、志愿者入户宣传、筹备物资、彻底清理外部环境等前期准备后,2016年5月,辛庄正式启动“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工程。村主任带头参与,召集村民开会,推广“两桶、两箱分类法”。村委会给每个家庭发两个桶,分别装厨余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每天早晚两次,封存已久的村歌《我热恋的故乡》准时响起来,提醒村民们倒垃圾。

记者在唐莹莹展示的PPT中看到,每天扔垃圾的场景就像一场欢快的节日庆典,每家每户都提着垃圾桶在门口等着垃圾车,然后村民高高兴兴地把垃圾倒进相应的大垃圾桶,既做到分类,又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

“七仙女”经常跟车挨家挨户收垃圾,跟村民用大白话讲“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就是“会腐烂”的东西,不可回收垃圾就是“没用”的东西,可回收物就是“能卖钱”的东西,有害垃圾就是“有毒”的东西。

“如今走在辛庄,看不到垃圾桶、垃圾池,街道干净整洁。仅仅半年多时间,辛庄垃圾减量率达到75%,回收垃圾有效率95%。”唐莹莹说。同时,“七仙女”还带领村民进行一系列环保行动:垃圾不落地、两桶两箱分、一起做酵素、集体做堆肥、环保大庙会、生态种草莓……

辛庄乡村垃圾治理模式也得到了相关部委领导的批示:“值得关注,学习,推广。”赢得认可和鼓励的“七仙女”希望把辛庄模式推广到全国。“我们是想让各界看到希望,垃圾分类在农村是可以实现的。”

总结辛庄试点的经验,唐莹莹说,前期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环保和每个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息息相关,要真正做到唤醒每个人的环保意识,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这样大家就能够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地做环保的事,效果就会很好。现在,辛庄的每个人都不愿意回到过去那个臭烘烘的村庄了。”

“垃圾学者”:

把分类服务做到位

“本次论坛之所以叫春季论坛,是因为我们打算把这个环保论坛长期做下去,打造春夏秋冬‘四季论坛’,每次论坛会包括主题研讨、经验交流、市民提案、行动展示四大板块。希望通过共享共建、多渠道传播,倡导大家的环保意识。”在论坛的最开始,民间环保公益平台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如此表示。

毛达留着小胡子,有点文艺青年的范儿,当记者查阅他的资料时发现,他是个“根正苗红”的环保人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自称“垃圾学者”。

在毛达展示的PPT首页,是几个分类垃圾桶的照片,而显然,里面的垃圾并未分类。“这张照片是我在外交公寓附近照的,这附近住的人都是相对高素质的人群,为什么也没有做好垃圾分类?结论是,垃圾分类和市民的素质没有关系,而是我们的分类服务不到位,分类信息不同步。”毛达尖锐地说。

毛达认为,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是一条连贯的线,北京市的每个区县都应建立起一条“垃圾分类示范线”,并在实施过程中参考6条建议:示范线不求大求精;通过多方配合,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收运企业保证分类收运,信息完全公开;处理设施保证分类处理,信息完全公开;分类设施包含餐厨处理厂,制定进料准入标准,区分“合格垃圾”与“不合格垃圾”,不达标垃圾拒收,但市政部门按照额定垃圾处理量向处理企业支付费用;分类处理设施必须包含一座再生资源分拣集散中心,制定来料准入标准。

毛达代表北京零废弃已将这6条建议提交到政府相关部门,北京市城管委给予了肯定的回复,这更加坚定了毛达等环保人士的信心。

由时尚环保联盟于玉玲发起的“垃圾换有机”项目最近获得了“联合国可持续方式示范项目”。垃圾换有机,即居民将自己的厨余垃圾拿到楼下搭建的临时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兑换,一公斤垃圾可换一个积分,积累到一定的分值即可低价购买或者直接兑换低于市场价的有机食品和生活日用品。

“从源头实现厨余垃圾的前端减量处理,达到厨余零废弃的目的,也让居民在‘举手之劳’送来垃圾换回食物的过程中,践行敬天惜物的环保意识。”该联盟创始人于玉玲如此解释项目的意义所在。

海瑞通环境治理公司是一家城市环卫企业,在论坛上,其负责人赵岩讲述了海瑞通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

赵岩说,以前自己只知道埋头苦干,每天带领同事们跟垃圾“较劲”,把居民们乱扔到垃圾桶的垃圾进行再分类,而渐渐地他意识到,必须要加大宣传,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引导他们从源头进行分类。于是,赵岩通过联合当地居委会,开展宣传垃圾分类的各种活动,用发放垃圾袋、垃圾桶的方式吸引居民注意,借机为他们讲解,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培训绿袖标指导员,让“绿袖标”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居民的日常环保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宣传讲解,赵岩所服务的两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有了明显好转,“自己的队伍再壮大也没用,打通源头,才能解决好垃圾分类问题。”赵岩最后总结到。

环保讲师、环保达人熊爱清近些年一直奔走在社区、学校、机关等单位,她不遗余力地为大家讲解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重要性。在讲课的最后,她经常会提醒大家,出门带“五宝”,环保袋、手绢、筷子、水杯和饭盒,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垃圾分类亟待政府支持

这场由民间组织发起的论坛在各种智慧的碰撞中开展得热闹而有序。而在大家积极探索的背后,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也成为每个项目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在论坛的提问环节,记者注意到,多位热心环保人士提出了“谁来买单”的客观问题,对此,这些民间环保组织的负责人们都略显尴尬,“政府给予适当补偿”“村主任自己出钱”“各地筹款”“有企业出资帮助”“自掏腰包”,五花八门的答案折射着目前这些民间组织无奈的窘况。

论坛上,大家一致认为,垃圾分类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希望北京市即将出台的有关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方案,能够让这些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少一些困惑,多一些欢笑。

上篇:没有了
下篇:湄公 江豚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