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3/m20170307b8cfb19b5e854708bf42a4f8df00e887.jpg
阅读提示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男性正在遭受失业风险,化解这种风险的一个方式则是鼓励男性进入新兴“女性职业”。然而,这一看似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3/07/036583.html

等待处理…

消除性别文化堕距更能助推经济繁荣

2017/3/7

阅读提示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男性正在遭受失业风险,化解这种风险的一个方式则是鼓励男性进入新兴“女性职业”。然而,这一看似自然而然的解决方式在现实中却遭到强有力的抵制——男性拒绝进入“女性职业”。本文作者认为,消除性别文化堕距,可以充分发掘“性别红利”,释放劳动力市场活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进而助推经济繁荣。

■ 刘天红

近日,国外一篇名为《男性为什么不愿意进入“女性职业”》的报道引人深思。报道指出,随着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传统男性占主导的行业,如机器操作员,正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传统女性占主导的行业,如健康助理等照料类行业正逐渐崛起。美国劳动统计局的调查数据预测:2014年~2024年间,萎缩最快的两个行业将是机车司炉,交通电子设备安装和修理工,将分别萎缩70%和50%,而两个行业中男性职工所占比例分别为96%和98%。相比之下,快速崛起的行业,则是各式各样的健康护理类职业,目前女性职工在此类行业中所占比例达90%。

男性气质阻碍男性进入“女性职业”

毋庸置疑,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男性正在遭受失业风险,化解这种风险的一个方式是鼓励男性进入新兴“女性职业”。然而,这一看似自然而然的解决方式却遭到强有力的抵制——男性拒绝进入“女性职业”,原因在于“女性职业”对极力维持其“男性气概”者而言,是一种耻辱。“身份不匹配”而非“技能不匹配”阻碍了男性获得工作机会。

上述现象提醒我们,保守的性别文化正在掣肘经济发展。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指出,社会文化变迁通常落后于经济变迁。“文化堕距”的存在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性别文化堕距已然对经济进步产生了阻碍作用。

而性别文化中变迁缓慢的一个部分是“男性气质”的变化。《男性为什么不愿意进入“女性职业”》一文同时指出,女性已在勇敢地向“男性职业”发起挑战,相比较于进入医生、律师等“男性职业”的女性的数量,进入“女性职业”的男性显得微乎其微。这里,男性气质变迁落后于性别文化中其他要素的变迁,是因为男性气质的建构赋予了男性霸权的地位。澳大利亚性别研究学者康奈尔在《性别与权力》一书中,提出了社会性别秩序三重关系的理论,指出了遍布全社会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式。即生产关系、权力关系和情感关系三者在社会层面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社会的性别秩序。“男性气质”的建构赋予了男性优越于女性的特权,在生产关系领域内形成了职业的性别隔离,将“女性职业”规定为更低层级,并为其贴上污名化标签,如不求进取的,无效的等。带有霸权色彩的文化转变,触动既得利益群体切身利益,转变也最为困难。

实现经济转型应充分发掘“性别红利”

男性失业风险在中国同样存在,中国正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推动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重要战略。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上升到51.6%。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创造出大量“女性职业”,也将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显示,“十三五”时期,结构性问题将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十三五”产业结构调整或致几百万人下岗。中国经济将逐渐转变成为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形态,依靠土地、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大规模投资的增长模式将失去动力,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开采等的粗放型产业将加快淘汰。

不可否认,在主要依靠重机械的产能过剩产业中,如钢铁、石油行业,“男性职业”所占比重甚高,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给“男性职业”造成的冲击也将强于“女性职业”。同时,下岗的制造业女工比较容易实现由第二产业中的“工厂女工”到服务业中的“家政工”“护工”的身份转移,而这一跨越对倾向于保持其“男性气概”的“男性”却很艰难。

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使得高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备受青睐。根据《201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拥有高教育水平的女大学生数量连年增加,2010年~2015年,女大学毕业生平均增速为3.1%,男性为2.7%。最近3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比在51%左右徘徊。大批拥有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但囿于性别成见、对女性所承担的无偿照料工作的低估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这批拥有高教育水平的女大学生的潜能并没有充分发挥。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男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比女性高约10.1%。此外,女性在职场中还面临同工不同酬问题,职场晋升的“玻璃天花板”问题,这都阻碍了女性为经济发展做出充分贡献。

中国还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全面两孩政策的实行所带来的繁重的照料任务。在实现“老幼照护”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地方,“女性职业”大量崛起,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但在“老幼照护”尚未社会化的区域,繁重的照护压力依然由女性承担。性别研究学者通过倡导女性的职业—家庭平衡策略来化解困局,但女性的职业—家庭平衡显然不能缺少男性参与。这依然需要男性放弃“男性气质”的刻板定型,投入到家庭内外的照料工作中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倡导“教育红利”与“性别红利”已成为部分专家学者的共识。“性别红利”指通过倡导性别平等,推动经济增长。麦肯锡全球经济研究院2015年9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推动性别平等将为中国创造16万亿元的经济增长空间,为此必须解决社会、家庭和职场中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改善女性在教育、金融和数字服务包容性、法律保护、无偿照护工作方面的现状。

充分发掘“性别红利”,离不开男性观念的转变。性别解放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解放,而推动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即“经济发展需要自由的劳动力”。不容忽视的是,性别观念的枷锁依然存在,并阻碍着男性、女性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流动。而消除性别文化堕距,可以充分发掘“性别红利”,释放劳动力市场活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进而助推经济繁荣。

笔者认为,一个更注重性别平等的社会,可以激发包括男性在内的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最终导向一个更加繁荣的社会。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推动性别平等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男性参与推进性别平等不是“让渡”特权,而是可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上篇:“女工最牛”:牵手前行分享生命之美
下篇:研究视窗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