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3/2017030794b198e3403348f1a51195723f205bf7.jpg
《铅笔面罩》 《受伤的流星》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轻盈与沉重、柔软与尖利、束缚与延展、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3/07/036580.html

等待处理…

脆弱与坚韧:蕾贝卡·霍恩的艺术

2017/3/7

《铅笔面罩》

《受伤的流星》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轻盈与沉重、柔软与尖利、束缚与延展、隔离与突围、错位与和谐、静止与运动、臆想与思辨……这种种矛盾共存于蕾贝卡·霍恩(Rebecca Horn)的作品中,形成一种张力。霍恩以一位女性艺术家特有的敏感与细腻,诗意地传达出人类情感的脆弱与孤独,还通过释放获得了灵魂的自由与安宁。

身为柏林艺术大学教授的霍恩,是德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艺术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她便在各类国际展览上频频亮相,几乎斩获了全部重量级的国际艺术奖项。

战后西方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博伊斯曾说过一句话:艺术是一粒丸药。霍恩的成功之路便是从“疗伤”开始的。1960年代就读于汉堡美术学院期间,霍恩尝试用聚酯纤维进行创作,由于不了解这种材料的毒副作用,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肺部受到严重损害,不得不休学治疗。在辗转于医院和疗养院期间,她又不幸痛失双亲。病愈之后,霍恩开始以行为表演作为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缓缓释放曾遭受的伤痛与隔绝。

霍恩选择尖利的芊状物和柔软的羽毛作为其“身体雕塑”的辅助材料。在《铅笔面罩》中,她头上带着一个由六条带子组成的面罩,面罩上安装着一圈圈削尖的铅笔,随着她的移动,这些铅笔在一张被竖直放置的纸上描绘出潦草的线条。这种释放无疑是她当时心灵体验的外化。而《温柔的囚犯》这件作品的灵感,源于她1978年在美国纽约制作的电影《舞男》,她将自己隐藏在羽毛制成的羽翼之中,柔软的羽毛明显具有保护、安抚的意象,但同时也传达出一种与外界隔绝的威胁。

在霍恩1980年代的作品中,装置以及机械装置渐渐替代了“身体雕塑”,但孤立、脆弱的特质仍贯穿始终。1982年,她在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了《孔雀机》,其中,视觉对抗触觉,理性平衡感性,但隔窗相望的观看方式以及尖利的金属芊构成的孔雀尾依然发散出隔离和危险的信息。1992年,受巴塞罗那奥委会之邀,霍恩创作了高达33英尺的大型装置《受伤的流星》,由四个“摇摇欲坠”的立方体叠成的“房子”矗立在海边,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如今,这件作品已成为巴塞罗那的标志性景观。

在与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中,霍恩逐渐走出“小我”,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类所共同经历的伤痛,她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了一批直面纳粹历史的力作,最为著名的应为由分层排列的40米长的灰烬墙构成的《布痕瓦尔德的音乐会》,旨在唤醒人们的记忆,鞭挞“集体沉默”,抵制“集体遗忘”。911之后,霍恩创作了《灰烬之书》,这件配有艺术家本人诗作的作品,是对那场人为灾难的哀悼与祭奠,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

与主题中常用的“束缚”“隔离”相反,在艺术形式上,霍恩是完全开放的,行为表演、装置、机械装置、视频、电影等都是她表达观念的媒介。泰戈尔在诗中写道:“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霍恩没有那么超然,她不回避女性的脆弱,但精神的坚韧造就了她的卓尔不群。

上篇:性别平等之声在两会上日益响亮
下篇:女学书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