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吉伟德
为何会让孩子去补课?补习的真是孩子必需的课程吗?不少家长还真说不清,怎么就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培训机构的“成才大炼炉”。裹挟在升学压力下的家长,面对培训机构设计的层层套路,一番威逼诱惑、狂轰滥炸后,往往只能束手就擒。(1月16日《新闻晨报》)
胡乱收费不退款、无证办学“吹牛皮”、擅自违约“玩失踪”……假期即将到来,社会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也将迎来招生高峰,难免还会出现一些不法行为。不良培训机构的套路不外乎一蒙、二骗、三利诱、四威逼,层层设套诱人上当。一方面源于家长在升学压力之下有些“慌不择路”;另一方面则是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具有太多的诱惑性,再加上办学水平良莠不齐,若不加以系统化治理,行业难以规范,消费者的权益无法保护。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业内的鼓吹,导致培训机构的体量庞大。资料显示,在上海,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学校共有1206所,这是已在教育主管部门登记在册的。据业内估算,上海有4000多个办学机构和教学点。这种情况在全国大同小异。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中国的教育培训机构总量就有14.11万家。
与井喷式的增长态势相比,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则是“九龙治水”。主管部门不仅包括教育、民政、工商、卫生、建设等政府部门,还有行业协会和企业,而且不同的培训机构归属不同部门管理。尤其是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重审批,轻监管”。这就需要从市场与消费的双重角度,把教育产品作为一种特殊消费品,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有效治理行业乱象,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要提高治理的效力与效率,首先必须由“多元之治”改为“一元为主”,或协同配合,解决“谁来监管”的主体责任问题。从“黑幼儿园”泛滥成灾,到民办培训机构不断膨胀,都跟监管的失范与失灵密切相关,唯有做好资格审查、后续管理和投诉惩处等各环节的工作,教育培训才会提质增效。
其次,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应当理性,查看其是否具有资质,相关证照是否齐全,软硬件是否达标……有了最基本的判断力,才能筑好第一道安全防线。
再次,整个行业应做好自我管理与规范,避免粗放式发展对市场信任的戕害。
最后,公益组织、专业机构和媒体能够举报不法行为,督促监管部门认真履职,帮助消费者维权,不断优化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