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颖
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讲话再次强调“注重家教”,他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习主席引经据典,深刻阐述了父母对子女的重要作用,提出“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对于如何教孩子做人,习主席对家庭提出三方面具体要求,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努力践行。
重言传身教 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主席首先强调了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和早期性的特点。“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家庭教育是蕴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不仅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以的直接教育,更多地表现为间接因素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物质生活的吃、穿、用,到精神生活的家风、家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生活中的读书、娱乐休闲等,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在家庭成员面对面地自由接触中,各种社会观念、行为都会无拘无束地流露出来,往往没有掩饰,不包含虚假的成分,不管是否意识到和是否承认,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却时时处处存在着,对孩子耳濡目染,其影响深入骨髓。所以父母尤其应当检点自己,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孩子面前做好每一分钟的“现场直播”。
习主席用“第一粒扣子”“第一个台阶”的形象比喻说明家庭对孩子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每个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父母在有意无意中对孩子传导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和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不同,塑造了孩子的不同价值观,不同的为人处世特点和学习、生活能力。家庭所给予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难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改变的。父母为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筑牢“第一个台阶”,就是为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
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主席说:“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
家庭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最初环境。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来看,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自然向善,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就之下,经过个体自身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作用力。因为人一降生,就在家庭中与父母结成一定的亲子关系,这种频繁而密切的人际互动直接影响子女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评判,以及子女的人品和追求。
家庭教育是价值观培育渗透力最强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道德范畴,但其中的每一个点都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爱国”教孩子从小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家乡,做一个文明守法的中国人,就是为孩子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友善”从处理好与家庭关系开始,家人之间友善相待,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祖孙之间互敬互爱、互学互助,孩子就很容易将这种最基本的人际相处之道普及到同伴、老师、社会上更多的人。
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年人的示范。他们在观察大人怎样评价社会现象和自己的行为,产生对与错、美与丑、荣与辱的最初认识和行为标准。所以,价值观培育重在践行。父母对孩子最初的、一点一滴的引领,将成为其成长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的基础。这种教育越具体,对孩子价值观形成的作用越大。
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习主席历来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讲话中提出传递五个观念: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倡导五个理念: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三个层面的实践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这是对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当今社会融于家庭文化之中,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习主席讲话中涉及的和睦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良好的家庭道德和处事原则,进取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理想模式,是家庭为之努力的目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和理念融入现代家庭,一旦深入人心被家庭成员认同,将增进家庭内部的凝聚力,促进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团结,引导和牵动全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这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土壤。
不可否认,社会不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并对未成年的孩子尚未发育成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注入了不良成分,影响着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自身行为的选择。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抵御和过滤社会不良文化,这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父母自身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子女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和行为的引导。
总之,教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永恒的主题,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