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2/m201612224d17580df623489e8eae1ca7b5b7ba2a.jpg
今年,我国在困境儿童保障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显著成果,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保护未成年人免遭家暴是国家的责任,民政部未成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12/22/034527.html

等待处理…

盘点2016年儿童权利事件

全面实现儿童保护前路漫漫

2016/12/22

今年,我国在困境儿童保障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显著成果,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保护未成年人免遭家暴是国家的责任,民政部未成年人保护处的建立,江苏湖北等地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门化,都为儿童保护工作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然而,校园欺凌、常熟童工事件和贫困母亲弑子恶性事件的发生,也预示着儿童权利保护还将面临严峻挑战。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郝卫江

12月21日,国际救助儿童会、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北京青少年社团发展促进中心和网易亲子在京举办“2016年度十大儿童权利事件暨媒体报道与儿童权利保护圆桌论坛”活动,来自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团中央未来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及多家儿童公益组织到会参与,相关专家对事件提出了多视角评点。

具有儿童保护视角的首部反家暴法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于3月1日起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庭暴力。

专家点评

张雪梅(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这部法律在儿童保护中具有重要贡献:一是冲击了社会中长期以来“法不入家门”的观念,通过立法表明保护未成年人免遭家暴是国家的责任,为监护人管教孩子设置了法律的边界。二是为预防和处理未成年人遭受家暴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定了强制报告、临时安置以及撤销监护人资格等符合未成年受害人特点的制度,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具有行政指导文件性质的告诫制度和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

“互联网+”实现儿童失踪信息精准推送

为适应“互联网+反拐”的时代要求,建立儿童失踪信息发布的权威渠道,发动群众搜集拐卖犯罪线索,5月15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上线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专家点评

皮艺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咨询专家):早在2007年,由失踪儿童母亲张宝艳自发建立的《宝贝回家》寻子网站,便开启了民间网络寻找失踪儿童的先例,先后已有916个孩子找回。

在最近三十多年以来儿童保护的历程上,不难发现一个总的趋势就是,基层实验在先、官方认同在后。不论是从少年保护、少年审判,还是少年司法矫正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趋势。有了官方的介入,就可以形成官方、民间网络平台的对接和信息共享。从此以后,我们每个人在寻找失踪儿童的活动中就不再只是个旁观者,而是可以成为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江苏湖北: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和预防犯罪新规

11月4日,江苏省淮安市公安局印发文件,要求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迅速组建未成年人案件专门办案组,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

12月1日,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湖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其中,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探索驻校社工、观护制度等机制建设等内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专家点评

皮艺军:江苏淮安市的探索把公安机关在少年司法中的作用大大凸显了出来。在少年司法保护中的转处环节,警察所做出的决定是第一位的,很有可能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因此,培养一支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行为方式的“少年警察”队伍,可以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和法律资源,把好少年保护的第一关。

湖北省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从一般性倡导转变为专业化指导,克服了这一领域里长期以来偏重于以情动人,以情服人的传统模式,将情感逻辑转变为科学精神,在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推行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培训。要求少年事务的社工摸索科学规律、学习科学理论、采用科学方法,使得预防工作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可预测性成为最基础的工作指标,以此提高犯罪预防效能和科学评估的水平。

“毒跑道”进校园:暴露监管漏洞大,凸显儿童保护缺位

6月14日,北京市平谷区第六小学的塑胶跑道用了不到10天,便发生了25名小学生流鼻血事件。央视曝光了“毒跑道”黑幕后,迅速吸引公众关注;随后,教育部回应毒跑道问题时称,“对相关责任人严肃查处,决不手软”。

专家点评

陈卫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团中央青年之声成长服务联盟专家团成员): 校园“毒跑道”的成因,显然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有关责任人玩忽职守的结果。儿童的健康权被如此忽视,则凸显了儿童保护责任主体的严重缺失,这也揭示出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未成年人特别保护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地位。儿童权利的有效保护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校应该是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主体,儿童健康权不容忽视,校园体育设施必须对少年儿童无害。

杨改兰杀子:折射困境儿童社会保障也要精准化

8月24日,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村山老爷弯社的杨改兰,在杀死4个孩子后,服毒自杀。不日,其丈夫再次服毒身亡,四世同堂的8口之家,6人身亡。

专家点评

陈卫东:当一个家庭陷入困境,犹如涸辙之鲋之际,如果能得到及时地救助和温暖,基本的社会保障能准确地找到她们;如果对儿童实现优先保护、特殊保护不仅仅成为普世的观念,通行的准则,而是成为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行为自觉时,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杨改兰一家一定会有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他们的内心也一定会选择坚强和坚持。

所以,如果说精准扶贫是国家为消除绝对贫困吹响的集结号,那么救助保护困境儿童就应该是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

警惕“小马云”类事件炒成网红经济

11月初,江西永丰县严辉村的9岁男孩范小勤,由于相貌酷似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而成为网络名人,让一个原本远离大众目光的农村家庭,受到全社会的注视。11月底,深圳的罗尔为患白血病的爱女罗一笑筹款治病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收到超过260多万元的“打赏”。然而不过半日剧情却出现反转,罗尔被揭家底儿丰厚“卖惨”博同情,实为配合微信公众号营销。

专家点评

陈卫东:这两起事件再次表明,“互联网+”的确为新时期的儿童救助保护和社会关爱带来了新的想象和作为空间。

在当下,生活境遇类似“小马云”的儿童仍然为数不少,通过互联网求助的儿童和家庭也常有。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的真心关爱和资助。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无歧视是一切儿童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保护关爱儿童绝不应该成为看脸行动,儿童公益慈善行为更不能成为任性而为,需要有明确的行业规则和基本伦理。

无论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来救助保护儿童的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假借儿童公益慈善之名,来达到其他任何目的的行为都是应该坚决反对和制止的。

上篇:没有了
下篇:教会孩子做人 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