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1/m20161120c49c7832cc0b46c2b27477554200e040.jpg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袁鹏 “以前种土豆是为了收点口粮,自己种自己吃,自给自足;现在是经济社会,种土豆是为了赚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11/20/033490.html

等待处理…

甘肃省定西市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助推农户脱贫

马铃薯产业链串起致富梦

2016/11/20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袁鹏

“以前种土豆是为了收点口粮,自己种自己吃,自给自足;现在是经济社会,种土豆是为了赚钱,土豆卖了,随便买点粮食,就够一年吃的了!”

11月11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红光村采访时,村民董菊对记者说了一连串词儿。董菊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通过种植马铃薯,她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近年来,定西市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确立产业扶贫理念,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及薯制品加工基地,同时已经形成集生产、贮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马铃薯产业成为全市产业扶贫、农户脱贫的重要支柱。

和董菊一样,定西的十余万贫困农户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

董菊所在的红光村位于甘肃省临洮、渭源、安定区三地交界处的大山里,和定西的许多山区一样,因为交通信息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特别是气候干旱、种植技术、理念落后,村民世世代代就单纯靠在土地上讨生活,除了在土地上收点口粮,难有更多的收益。

但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现在的种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从种、收到铺膜,都是机器操作。我主要种的是种薯,种薯的价格高,好的话,一吨种薯能有一千七八百元的收入。”董菊对记者说。

村民金亚丽过去和爱人在新疆打工,远离家乡、抛下老人孩子、饱受流离之苦不说,钱也赚不了多少。近几年来,村上开始发展种薯种植,金亚丽回到家乡搞起了种植,除了家里的十几亩地,她还流转了村民闲置的几十亩地,大部分用于种植种薯和商品薯。

记者粗略给金亚丽一家算了一笔账,种薯一吨的收入在一千七八百元左右,按金亚丽一家50亩地计算,抛去人工、农资投入等成本,金亚丽一家的收入比打工要好得多。

按甘肃省的脱贫标准,董菊今年就可以实现脱贫。她告诉记者:“现在吃穿不用愁,就是希望能通过种植种薯多赚点钱!”董菊的话说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土豆是定西农村饭桌上最普通的一种食品,这种过去定西农家人眼里司空见惯的土蛋蛋,今天却真正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多种模式开展产业扶贫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是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定西通过发展产业推动扶贫脱贫的主要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参与种植基地建设的专业合作社是重要的一环,目前定西已有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377个,覆盖贫困村121个。

红光村“金蛋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社除了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外,和村民的合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土地流转,付给农民流转费用,同时吸纳农民到合作社上班,这样农民可以获得两份收入;另一种是订单式合作,由合作社给订单农户提供种子,并统一收购产品。

记者了解到,安定区在产业扶贫中给了种植户们优惠的政策,如原原种薯种,一亩地市场价格1800元,农民只需要掏300元,其它的1500元由政府来补贴。

“和专业合作社合作的好处是,合作社提供的种子价格低,另外收获季不用愁,合作社会来进行收购,我们只管种植。”村民董菊和席秀梅等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企业+基地+农户”的主要扶贫模式,还衍生出多种具体模式,让定西在发展马铃薯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企业帮扶、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路子。

这些具体的模式如马铃薯良种“一分田”工程贫困户种薯自繁推广模式、企业流转土地建基地吸纳贫困户就业模式、“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参与模式、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增收模式、市场+收购网点贫困户贩运增收模式等。其中,马铃薯良种“一分田”工程,是让贫困户种植马铃薯原原种0.1亩,通过逐年自繁自种和周边农户相互串换,使良种种植面积得到持续扩大;“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参与模式,是由种薯生产企业建设繁育基地、薯制品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以基地建设来带动贫困户种植。目前,全市每年建设种薯繁育基地150万亩左右,带动贫困户建设10万亩;每年建设原料基地70万亩左右,带动贫困户种植15万亩。

此外,定西市还通过创新种植模式,为贫困户增收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智力支持,每年培训薯农3.5万人次,其中贫困户1.6万人次。

2015年,定西种植马铃薯293.52万亩,产量500多万吨,70%的贫困农户都加入到马铃薯种植中。除了种植,马铃薯产业中的贮存、加工、销售环节,也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定西市共有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7家,吸纳贫困户就业432人;种薯生产企业32家,吸纳贫困户就业528人。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定西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助推脱贫,在产业发展中已经建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不仅使广大农户受益,还消除了风险,保证了农户的收入。可以说,靠这个产业,农民们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还富起来了!”

产业扶贫,关键在找对路子

□ 周俭 史玉根

发展产业是开展精准扶贫、让农民增收的一条最具持续性的途径,但也是最具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各地成功的例子很多,但失败的例子也不少,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找对路子。

马铃薯在定西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已经适应了当地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虽然本是定西农家用来糊口的最普通的农作物,但定西市抓住这个很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并将之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采用多种模式,持续推进,将“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让贫困户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富了起来,马铃薯产业也由此成为全市产业扶贫、农户脱贫的重要支柱。显然,定西的产业扶贫找对了路子,其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除了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秉赋和综合优势,定西产业扶贫之所以成功的另一个做法,是政府推行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并且给予了一定的扶持。比如为种植户提供补贴;通过创新种植模式,为贫困户增收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智力支持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一个地方的产业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做大做强,和产业链是否完整有很大的关系,定西的马铃薯不仅标准化规模种植,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及薯制品加工基地,形成了集生产、贮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让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有了后劲,也让依靠该产业的农户不仅能脱贫,还能在脱贫之后持续增收。

定西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产业扶贫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具有市场经济的属性和产业经济的特点,要讲求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投入,才有产出和效益。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的基础迥然各异,这就决定了产业扶贫一定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才能选准路子,做大做强产业,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和发展。

上篇:致富三级跳 靠的是思路
下篇:电子眼为乡村看家护院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