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吉伟德
“死亡心理学”“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财商教育”“生命与爱情”“幸福心理学”……又到一年大学生选课时,高校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让学生有些小兴奋,其中不乏另类、新潮又特别的选修课,这些课都很受学生欢迎。记者日前走进多所院校的课堂,感受了别样选修课的魅力。(9月26日《华商报》)
大学选修课的议题并不新鲜,从“三国杀”到“爬树课”,也曾引发了多次的讨论。其间有赞成者,也有质疑者,有洋为中用的借鉴,也有结合市场的创新,是是非非俨然已成为一个宏大的教育命题,也引发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大学内涵延续与市场功利迎合的思考。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名目翻新、令人眼前一亮的选修课出现后,“究竟要调配什么样的选修课”依然需要进行标准的讨论。
既然称之为另类,则是基于常规而言。比如“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考查使用安全套。对于“谈色性变”的国人来说,这似乎具有某种颠覆的意味。当然,死亡心理学的死亡体验,确实能让人对生命与生存有更多的感触,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不过,当前有一种不好的趋势是,当众多大学把设立另类选修课,作为教育创新和改革的象征,并在竞争中不遗余力,则难免会陷入哗众取宠的路径依赖之中。比如2015年,有大学推出“乳房美学”选修课,就让人对其正当性和合理性,产生了高度的质疑。
知识当以大众化和普及化作为高校的责任,如果一味地突出差异性,或者强调个性化,那么实际上就失去了大学应有的品质,而把自己置身于追求时尚,特立独行的“无厘头者”。
不可否认,诸如“三国杀”也好,“爬树课”也罢,在国外大学都有现成的例子,甚至成为一些名校的创新的体现。然而,人家设立的就未必适合自己,因为一门选修课的设立到实施,有着严格而科学的标准把控。
究竟该不该设立这门选修课,设立之应该后如何实行授课,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以及其对于学生能带来多大的帮助,应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得到结论。即便一门课另类新鲜而受到学生欢迎,但如果在各种纵横对比下,其仅处于次优选择,同样没有开设的必要。大学课程的设立,更不能沦为宣传自己或是取悦市场的工具。
高校教育当然提倡和需要创新,但更需要内涵的挖掘与文化的坚守。其实,评价一门另类选修课有没有必要,就必须要考虑到高校文化的传承,大学精神的延续和教育目的体现,并辅以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非想当然的求变,并把肤浅的迎合视为打破常规的创新。若是连教育者自己都迷惑不解,或者功利而浮躁,那么那些“另类的选修课”,就会成为对教育苍白与肤浅的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