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徐旭
□ 陈莉 李康强
前不久,戍守在东天山戈壁深处中蒙边界的下马崖边防派出所收到了中央民委送来的一份厚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这是派出所收获的第107块荣誉奖匾。
下马崖边防派出所地处哈密市伊吾县东部下马崖乡,辖区有87.3公里的边境线,全乡95%以上的村民是维吾尔族。建所以来,下马崖边防派出所连续6次被国家公安部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团结模范边防派出所”等荣誉称号。每块奖匾的背后,都凝聚着派出所官兵辛勤的付出和汗水。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走进下马崖采访,感受边防官兵和各族群众的深情厚谊。
把幸福生活画出来
“我要把我们和派出所的故事画出来,告诉所有人。”走进下马崖乡中心村文体活动室,62岁的维吾尔族老人茹则瓦妮汗正在作画。
茹则瓦妮汗是下马崖乡出了名的拥警模范,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她创作的300多副蜡笔画,每幅都是一个故事。这些画不仅记录了下马崖乡人民的生活,记录了下马崖的发展,更表达了对边防官兵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展望,她的画室也成为下马崖乡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茹则瓦妮汗老人告诉记者,过去的日子非常艰苦,在党的领导下,在派出所官兵的努力下,下马崖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1987年,我得了重病,派出所用车把我送到哈密,病好后,派出所又用车把我接回来。”老人说,这一点一滴,都成了她心里永远的记忆。她把派出所官兵当自己的儿女,用手中的蜡笔记录下官兵为她和辖区群众做的每一件好事、实事,要通过这些画让群众记住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热爱国家,维护民族团结统一。
警民一家亲
下马崖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一度常年吃水难,点煤油灯、住简易房、走戈壁路,面临就业难、就医难、幼儿入托难等诸多难题。多年来,派出所官兵始终竭尽全力帮助村民们改善生活条件。他们曾经自筹资金在派出所院内打出了下马崖乡第一口水井“爱民井”,帮助封闭偏僻的乡村通上了第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村民们亲切地称这条路为“警民团结路”。
2011年,只有一个教学点的下马崖乡有13名儿童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责任区民警在走访中得知这种情况后,派出所党支部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联合乡党委政府向伊吾县教育局提出了申请。当年7月份,伊吾县教育局投资60万元,为下马崖乡修建了一所集学习、食宿、娱乐为一体的幼儿园。同年,派出所又自筹资金2万元,为幼儿园配备了学习用品。
下马崖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阿不都·瓦依提告诉记者,这些年,派出所的官兵还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除了引导大家开展特色养殖,建成“红枣示范基地”和“油桃示范棚”之外,2016年,派出所又联合乡党委政府建立了下马崖“零距离工作室”,定期发布微信,发展微商,并成立了下马崖百姓购物网、特色农产品销售网,为边疆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党的政策亚克西
下马崖边防派出所所长巴哈德尔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本“民情日记”,他用不同符号记录村民的困难和需求:圆圈代表重点走访对象,三角代表困难儿童户,方形代表马上要办的事。
村里一位姓吴的汉族奶奶生活困难时,巴哈德尔主动与老人结对,有空就去吴奶奶家里陪她聊天,帮助她生火做饭、劈柴提水。看到吴奶奶已80多岁,独自生活,又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了联系方便,他给老人安上了电话,并将自己的手机号码设计制作成一个钥匙牌,让老人携带在身上。吴奶奶逢人便夸:“巴哈德尔对待我真好,比我的孩子还好,他就是我的亲孙子!”
在下马崖,像巴哈德尔和吴奶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亚克亚克西,什么亚克西,党的政策亚克西!”每当夕阳西下,在下马崖乡警民文化广场总能见到派出所官兵与当地群众一起打着手鼓唱红歌,跳起欢快麦西来甫的情形。
石榴籽抱成团,石榴花红千家。下马崖边防派出所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官兵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境和谐”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创下了连续36年无刑事案件,连续51年无内潜外逃事件、无暴恐事件、无人参加暴恐活动等一个个“红色纪录”。与此同时,辖区农牧民也早已把官兵当成了自家人,每家每户都有一张“警民全家福”。通过一代代边防官兵的薪火相传,这朵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必将在下马崖永远盛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