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8/20160829f2215e9f563947baba181a0bcc0b3a73.jpg
辽宁盘锦新华社区书记陈志英(中)社区妇联主席李哲(右)走访贫困妇女。 一位妇联干部的《民情日记》。 掌握妇女第一手材料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8/29/031107.html

等待处理…

辽宁盘锦妇联干部记录《民情日记》倾听妇女心声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日记

2016/8/29

辽宁盘锦新华社区书记陈志英(中)社区妇联主席李哲(右)走访贫困妇女。

一位妇联干部的《民情日记》。

掌握妇女第一手材料,关心妇女生活需求困难,倾听妇女群众的呼声,成为妇女姐妹的知心朋友。

《民情日记》已经成为连接群众和社区、妇联组织和妇女最好的桥梁,真正达到与妇女的“零距离”接触。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贾莹莹 文/图

“按计划,我今天去走访谷振堂夫妇。我将事前准备好的物品包起来,那是我自己的衣服,准备给陈丽杰的,我又从家里拿了盒茶给谷振堂。我骑车到他们家后,夫妻俩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拉着我问我累不累,为什么总去看他们。我很开心地和他们夫妻讲,你们不要多想,我是共产党培养的干部,又是咱妇女的代表,我有责任和义务更多地给你们关爱。你们只要有困难就和我说,我会联系政府,并尽我自己最大可能帮助你们……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陈立杰把我的手都拉疼了,我却觉得把我和他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这是辽宁省盘锦市一名基层妇联干部记录的民情日记,字迹虽不算工整,但是记录着她走访每一户家庭的所思所感。

辽宁省盘锦妇联干部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本辖区《民情日记》。翻开《民情日记》,就仿佛走进了每一个家庭:家庭成员的详细信息、具体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后续的工作成效……记录得井井有条。很多日记中还附有当时走访的照片,让这日记本充满了温情。

“通过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倾听民声,从细微入手,实实在在为妇女姐妹们做好事、办实事,真正让妇女儿童感受到妇联组织的温暖。”从2013年开始,盘锦市妇联统一设计印制了上千本《民情日记》,市、县、乡、村四级600多名妇联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有统一的格式,并要求各乡镇妇联主席和各村(社区)妇代会主任(主席)每月记民情日记不少于2篇。

“我们要求每一位妇联干部真实记录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为;到基层中去,向妇女讨教;到服务对象中去、到群众家里去,促膝谈心。切实做到透彻了解妇女的心思,真实感受妇女的情绪,听取妇女的呼声,如实反映妇女的意愿。”谈到记录《民情日记》的初衷,盘锦市妇联主席贾洪琳认为,《民情日记》是联系妇联干部和基层妇女最有效的载体。

“小日记”记着千家万户事

妇联干部拿着《民情日记》走街串巷、登门入户,被盘锦市新华社区的居民们称作是最美丽的一道风景。走到哪,都有人热情地打招呼“又出来走访啦!”“大热天,快过来凉快凉快!”

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需要帮忙,社区书记陈志英和妇联主席李哲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了解每家的难题,记好日记,然后再与涉及的部门进行协商解决。

新华社区每个工作人员手中都有一本账:社区户数、人数、单位数、楼宇商户、老年人、未成年人、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全部了如指掌。每位社区工作者都能做到“居民情况一口清、特殊群体一口清、重点人员一口清”。

在一次走访中,李哲发现,社区居民余青(化名)精神有些异常,因余青刚刚离婚,考虑她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李哲便与其母亲联系,建议家人多多给予关爱。但是余青的母亲年纪比较大,而且居住地也较远。李哲便经常走访余青家,把每次与她聊天沟通的内容记录在《民情日记》中。在和余青多次沟通后,李哲发觉她的表达方式和思路有异于常人,便拜托邻居平时多多关照她。一天晚上,余青像发疯一样大喊大叫、打人毁物,邻居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李哲,请求帮助。在医生的诊断下,余青被诊断为间歇性精神病,属于早期发作。在李哲的帮助下,余青现在已经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帮助居民解决低保问题、就业问题;处理邻里纠纷、调节夫妻关系;帮助留守儿童、帮扶孤寡老人…… 像这样的事情在新华社区不胜枚举,十年来,社区累计解决家长里短的问题几百件。

《日记》让服务细微、升级

今年6月的一天早上,正在办公室工作的陈志英突然听到自己办公室门“咣”地一声响,气喘吁吁的王英拿着一个大编织袋冲进了她的办公室。

王英进屋就奔向了陈志英,“书记,真太感谢你了!咱家的低保终于办下来了!这是咱家自己种的南瓜,算是我的一点小心意!”

看着一堆金黄的大南瓜,陈志英笑着说,“谢啥啊,这是咱们应该做的。”“书记,这南瓜是我自己家种的,我就想感谢你,所以你一定得收下!”

看着王英真诚的眼神,陈志英说:“好,那我就收下,这七个南瓜咱社区工作人员一人一个,都尝尝!”

王英是一个单亲母亲,丈夫在车祸中不幸去世,自己带着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特别困难。了解她家的情况后,陈志英把王英家的详细信息全部记录在《民情日记》中,第一时间与民政部门沟通,帮助王英解决了低保问题。

“我也没啥文化,也不知道怎么办理低保,多亏了陈书记,真是雪中送炭啊!”朴实的王英总想找机会感谢陈志英,情急之下,就把家里七个大南瓜搬到了陈志英的办公室。

李哲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宋丽娜家了。对于小区居民宋丽娜来讲,今年可谓是她的“丰收年”:女儿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并得到民政部门的福利助学基金,她本人还得到了社区安排的公益岗位。

这位早年丧夫的单亲母亲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感谢社区书记、感谢妇联,我现在特别有幸福感!我的低保、工作、孩子上学的钱都是咱们社区帮忙向政府申请的,感谢党和政府啊!”

当问到今后有何打算时,宋丽娜表示:自己想在孩子上学期间学一门技能,给孩子提供更好一些的经济条件,让她安心学习。

“下期月嫂培训班开班,给宋丽娜打电话。”李哲认真地把宋丽娜的需求写在《民情日记》上,并承诺,给她留一个名额。

看着宋丽娜发自内心的笑容,李哲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网络民情日记架构立体服务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遍,2014年,新华社区成立了网络文明QQ群。QQ群为社区服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社区居民谁家房子漏雨了、哪家楼道灯坏了、谁家下水道堵了……只要有社区居民在QQ上提出来,社区工作者就尽快解决,或先记在《民情日记》上,通过各种工作来解决。QQ群的发展越来越大,物业公司、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也加入到群中,居民们反应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加便捷。

如今,这个QQ群不仅是社区服务平台,它更像是一根无形的纽带,将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社区居民秦娟(化名)是一位单身贫困母亲,身患宫颈癌晚期,李哲在QQ群众发布消息,呼吁社区居民伸出援手。消息一发出,居民们自发捐款,还有很多人捐款后到医院看望秦娟,带去补养品和生活必需品。

很多基层妇联干部说,每次拿起《民情日记》都感觉沉甸甸的,它承载了妇女对妇联“娘家”的信赖、承载着她们殷切的期盼,我们一定记好它,用好它,让它成为一本有温度的日记。

上篇:没有了
下篇:各方合力帮助妇女实现多元需求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