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日前,天津大学开授“恋爱课”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专家表示,开设此类实践课程能帮助大学生从容应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曲折。(4月5日《北京晨报》)
大学开设“恋爱课”,并非是不务正业。大学校园,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有的难免会日久生情。男女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在新加坡,公立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去谈恋爱,专门开设了“恋爱课”,请相关婚姻专家,讲授与恋爱、性等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不仅是国外,在我国,大学开设“恋爱课”,也并非是新鲜事物。比如,自称是“光棍节”起源处的某大学,在2014年11月,由校研究生会主办了为期5周的“首届校园恋爱公开课”。对此,网友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反对者则认为将会引发大学生恋爱风潮,从而派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不可否认,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等问题,已经给大学生、高校和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同时,校园结婚生子、“大学生妈妈”现象频现,已经引发了诸多现实问题。再者,学校一味地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导致某些大学生过早地受到社会上不良婚恋观的侵蚀,从而放弃了社会责任。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需要开设“恋爱课”,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引领。
可见,大学开设“恋爱课”,是高等教育的一次反思。首先,大学应注重“以德为先”,将品德教育纳入“恋爱课”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对待爱情与婚姻,妥善解决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同时,通过开设“恋爱课”,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