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2/20160223bee2aa70d78847baa1410d9ff0fe356e.jpg
当代百合迷族人群的数量与日俱增。学术界对网络迷族文化的研究,较为欠缺,特别是聚焦于某一迷族文化现象的理性分析,更是凤毛麟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2/23/025080.html

等待处理…

百合迷族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性别景观

———评《少女之爱:台湾动漫画领域中的百合文化》

2016/2/23

当代百合迷族人群的数量与日俱增。学术界对网络迷族文化的研究,较为欠缺,特别是聚焦于某一迷族文化现象的理性分析,更是凤毛麟角。《少女之爱:台湾动漫画领域中的百合文化》作者以历史考据为基本方法、从文化研究与性别视角出发,对华人社群的百合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或为我们打开一扇走进台湾少女动漫文化研究的新窗口。

■ 陈亦水

当今,网络文化异军突起,百合迷族人群(所谓“迷族”即“粉丝”)的数量与日俱增,并成为新媒体文化格局中不容忽视的一道“网络景观”。而学术界对网络迷族文化的研究,较为欠缺,特别是聚焦于某一迷族文化现象的理性分析,更是凤毛麟角。

近日,台湾青年文化学者杨若晖,推出了针对“ACG”次文化少女动漫画的专著——《少女之爱:台湾动漫画领域中的百合文化》(台北:独立作家出版)。所谓“ACG”,是“Animations(动画)”“Comics(漫画)”和“Games(游戏)”的总称,最早由台湾动漫迷创建,后来迅速在华人网络社群普及。通俗而言,以少女之间的情谊为主题的动漫作品,即ACG领域内的“百合文化”。

本书作者以历史考据为基本方法、从文化研究与性别视角出发,对华人社群的百合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或为我们打开一扇走进台湾少女动漫文化研究的新窗口。

源起:战前日本的少女文学

书中,作者杨若晖首先对百合文化谱系作了梳理。

作为ACG次文化,“百合”词源来自日本。作者从日本学者赤枝香奈子、窪田光纯等人的原版专著中考证到,该词由日本第一份同性恋商业杂志《蔷薇族》的主编伊藤文学创建。

作为一种写作主题,少女之间的小圈子情谊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之交世界大战发生之前的少女小说。

早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女校学生之间就存在着少女之间的小圈子情谊,随着战后性别隔离的社会体制被打破,少女情谊逐渐走衰。但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在少女小说的开创者吉屋信子,还是著名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中,均不乏对少女亲密关系的书写。

因此,当代日本百合动漫,均对战前日本少女文学写作有所传承。例如,日本作家今野绪雪从1998年开始创作的单行本轻小说、经典百合作品《玛利亚的凝视》,就有着极其明显效仿战前少女小说的痕迹,作者认为它的百合叙事结构,明显以历史上日本战前女校学生之间的小圈子情谊为蓝本进行建构。

传播:从日本漫画到华人网络社群

那么,讲述少女之间小圈子情谊的主题,又是如何从战前日本文学写作中走出来,成为新媒体时代独树一帜的百合文化现象的呢?

作者对日本百合漫画专刊的发行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首部以“百合阅读”为指向的日本漫画杂志《百合姐妹》,在2003年创刊后,培养了一大批读者的百合审美趣味。因此,这一年应被视为百合文化正式成为ACG迷族文化一条支脉的标志。

关于华人网络社群的百合文化之传播,作者主要分析了创建于2004年的华人网络社群“百合会论坛”的IP网络地址分布状况,同时以《玛利亚的凝望》《舞-HiME》《魔法少女奈叶》和《神无月的巫女》等动漫作品为具体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百合文化从日本辐射至整个华人地区的跨国传播路径。

同时,作者还对百合文化在台湾的出版业和创作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台湾虽已基本建立了百合产业,但至今未出现台湾的本土百合ACG作品,因此她认为百合文化“在台湾的土著化”,主要是在产业上取得的傲人成绩,而缺少创作方面的本土力量。

话语:主流父权价值观的收编

作者还对华人百合网络社群,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发现百合迷族的读者中,女性占绝大多数。作者进而针对“魔法少女系列”漫画作品的叙事结构,在叙事主体、结构、风格与题材方面作了比较分析,发现创作者对情欲关系的处理,是以女性为欲望和消费主体进行延展的。但是,对于以女性读者为主的百合迷族人群的“百合阅读”快感,“又是建立在外在社会情境中女性面临‘看不见的天花板’的困境之上”的,也就是说,“百合阅读”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现实社会里因性别原因而晋升困难的女性的心理需要,因此也就从另一方面削弱了人们对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关注度。

因此,魔法少女漫画类型中的女性叙事,到底是在父权社会制度内部展开想象的。以女性为主体的百合叙事背后,父权文化价值体系势必“高明地收编了努力在魔法少年世界中开创可能性的女性主体”。从性别权力的角度出发,百合文化中的女性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仍处于失语之中。

总之,作者在研究ACG领域中百合迷族文化的专著里,梳理了百合文化的日本渊源,同时立足于华人网络社群的现象学研究,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对文化消费和性别话语进行了学理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此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何战前日本少女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话语,可以基本无碍地穿越到如今的华人社群?战前日本文学中的帝国话语,又是如何被当代百合迷族文化的性别话语所高度内在化的呢?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上篇:证券投资顾问投资行为的性别分析
下篇:国际连线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