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是一个培养社交能力的过程,孩子在和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伴互动中学习理解差异,达成共识,判断何时妥协、何时坚持。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往往因为和不同的人互动才更好地看清楚自己。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和某一个或者某一类孩子互动就能掌握的。
■ 王小艾
对于孩子的“交友”问题,家长们一般会持三种态度:
“现在一些家长很矫情、孩子很娇气,若孩子间有点冲突,家长便会不依不饶。我索性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同学私下过多来往。”家长陈先生的态度属于完全隔绝型,此为第一种。
家长张女士明确禁止儿子和“坏”孩子来往,“那些品行不好、爱动手打人的孩子都不要交往,孟母还三迁呢。” 此为第二种,选择与“好”孩子交往。“好”的标准是成绩好或品性好。
第三种,认为不应该为孩子交友设限。家长刘女士表示, “孩子只有跟不同孩子都交往,才能学会辨识,学会跟不同人打交道。但确实担心一些不良习性对孩子产生影响。也许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为他交友设限?”
对孩子交友,家长是否要区别对待?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父母又该如何引导?
关注交友的心理需求
汪冰(精神卫生学博士,亚洲积极心理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孩子先学走才会跑,所以他们社交关系的发展也是需要练习的。
有很多学习好的孩子步入社会反而“吃不开”,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很习惯从诸多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对于社会关系而言,往往没有所谓标准答案。比如如何获得别人的支持,如何化解人际关系的矛盾,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往往没有唯一答案,还有很多不同结果的处理方式,揣摩人心远比揣摩考题要困难得多。
交友是一个培养社交能力的过程,孩子在和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伴互动中学习理解差异,达成共识,判断何时妥协、何时坚持。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往往因为和不同的人互动才更好地看清楚自己。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和某一个或者某一类孩子互动就能掌握的。
担心“坏”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可以理解,但如果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力有信心,就不用过度担心所谓“坏”的诱惑,恰恰是过度的禁止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了好奇和打破禁忌的快感。
如果孩子和所谓坏孩子交了朋友,也许父母应该反问自己:孩子究竟从这样的友谊中得到了什么?也许这正是孩子从父母或其他朋友那里无法得到的。每个人发展社交关系都是有一定心理需求的。如果孩子需要和特定类型孩子交往,可能是他和父母关系中有所欠缺——比如,父母管教特别严格,所以“坏”孩子让他觉得很自由;父母特别挑剔,所以成绩差的孩子让他觉得交往没有压力等。所以,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发掘出孩子对关系背后的心理渴求。
学会争做孩子的朋友
谢际春(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家长们口中总是有个“别人家的小孩”,要么是特别好的,要么是特别坏的。家长们这是把孩子们人为地极端化了。其实,学校就像个小社会,两头的孩子极少,大多数孩子都属于正常、中不溜儿,有优点、有缺点。
不管何种原因,隔绝孩子与同学来往都是极其短视和不明智的。原因:一、孩子需要人际交往和归属感;二、出现冲突是学习如何处理冲突的良机,是成长必经的功课;三、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适应性困难,退缩、被孤立、难以融入环境等。家长保护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
第二种家长,有些过于功利和表面化。小孩子交朋友多是秉性或志趣相投。举例来说,学习好的当中有很乏味的,而调皮捣蛋的同学也可能很活泼、有趣。自己孩子什么样,大致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如果你的小孩真的被坏小孩吸引,那倒是家长要反思家庭出了什么问题,以致孩子要在外面寻找特别的情感慰藉。
赞成第三种,不要给孩子交友过多设限。家长要争取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你尊重孩子,孩子会自愿介绍朋友给你认识,这样你对他们有大致了解,就不用担心突破底线或发生重大事情你不知情。
年龄不同,引导各异
王莉萍(北京小学走读部德育干部兼任大队辅导员)目前,在青少年、甚至是“80后”的成年人中都会存在着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反射出人在青少年时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培养与锻炼,而家长对孩子的“朋友圈”设限、清理的举动,表面看是在“帮助”孩子成长,实质上阻碍了孩子学会正确与他人交往。
在孩子的交友问题上,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区别对待。步入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往往是家庭的绝对中心,没有与同伴交往的经验,虽然孩子喜欢和他人交往,也有交往的兴趣,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巧与经验,无法正确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在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创设一切交往的环境,让孩子投身于与他人的互动中并懂得与人交往。
为孩子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千万不能因怕孩子吃亏或孩子还小而做孩子的保护伞,替孩子出面解决问题。孩子只有在反复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等种种体验中才能发现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会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确定自己的行为。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流,树立良好的榜样,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了解、询问孩子的表现、与同学的关系,陪孩子聊聊天,提出一些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和简介,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当得知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学会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了解事情的经过,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所产生的危害,进一步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教会孩子分析问题:“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有没有不妥当之处?”“下次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
高年级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也就是换位思考或角色转换。有同理心的孩子,会更受同学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