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风明
又到秋收季,秸秆焚烧时。尽管各地对禁止秸秆焚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焚烧秸秆的现象仍屡有发生。近日,笔者走访了山西长治部分县(区)、乡村,发现有许多农民燃烧农作物秸秆,浓烟四起,熊熊火焰卷地而过,气味呛鼻。
为了禁烧秸秆,乡村干部忙得焦头烂额,但为什么依然管不住这田间一把火?壶关县一名乡干部如是说:“说到底,是没找到农民烧秸秆的裉节。目前一些乡村秸秆禁烧走的还是不计成本的‘笨路子’,一到夏收、秋收时节,几乎所有基层干部都铺天盖地扑到禁烧一线,行政成本太高,却很少从农民的角度想问题,没能从源头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其实,许多农民也知道禁烧秸秆的道理,但他们为何还“明知故烧”呢?据笔者了解,目前,农村使用的主要能源是液化气、电、煤和沼气,已不需秸秆烧火做饭;由于机械化广泛普及,牲畜数量大量减少,秸秆转化为饲料的需求大幅降低等。诸多原因,造成秸秆无害化处理成难题。
而另一方面,如果采取机械化秸秆还田方式,需要农民多掏钱不说,并且这样的农机目前在农村数量也不多,农忙时广大农民基本上都等不起。确实有一部分农民试过“秸秆还田”,但因为麦秸秆蜡质较重,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秸秆还田后若没有降雨,入土后无法及时腐烂分解,不但不能成为肥料,反而给后续作物管理造成障碍。因此,许多农民受对禁烧持观望和抵触的态度。
笔者认为,在治理秸秆焚烧方面,政府要多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要“堵”,更要“疏”。政府应该在秸秆回收和再利用、发展循环型农业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共同参与到秸秆高效处理、高效利用的行动上来,从而把人见人嫌的农作物秸秆真正变为社会发展急需的肥料、饲料、燃料、食用菌基料、造纸原料等。
只有为农民找到让秸秆变废为宝的有效方式,才能真正获得农民的支持,秸秆禁烧也就不再成为每年秋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