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5/3/m20150325e33237c416fe413ca3279fcfabedafb0.jpg
■ 王晓宇 对一个真正的“吃货”来说,不时不食,不地不食,时令和地域对食材的影响最大。前几日去苏北出差,事情办完,朋友带我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5-03/25/014842.html

等待处理…

回老家做“辗转吃”

2015/3/25

■ 王晓宇

对一个真正的“吃货”来说,不时不食,不地不食,时令和地域对食材的影响最大。

前几日去苏北出差,事情办完,朋友带我去她家——淮河边上的一个小村落。临近中午,朋友的母亲在地里干活,被庄邻叫了回来,惊讶又慌张,不晓得做什么吃的才好,朋友说随便吃一口,一会就走。于是,老母亲在厨房、院外旋风样奔忙,不多工夫,端上一盘饼子,干面摊的,可劲放油,表皮金黄、内里泛绿,朋友两眼放光,惊呼柳芽饼,立刻卷一张递给我。这是采下刚绽叶的柳芽儿,开水焯去苦,和面放盐加鸡蛋,坐锅走油薄薄摊,咸生味、油去涩,味道好极了。淮河边,水好,地好,柳芽也好。

这个时候,我那湖荡纵横的家乡,螺蛳在大家小户的餐桌上大行其道。故乡河里塘里螺蛳多啊,淘米洗衣时,沿青石板随手一捞就是一大把。仲春时节,潜伏进泥土里冬眠的螺蛳,终于爬出来活动筋骨了。刚出土的螺蛳泥腥气小,休养生息一冬,肉质肥美。更关键的是,这时候的螺蛳还没有产子,壳里没有小螺蛳,因此有“清明螺,赛肥鹅”的说法。把根紫叶碧的初割春韭,与黑中带黄的肥嫩螺肉爆炒,色泽清新,香气撩人,端上桌就空盘。

除了河里的小螺蛳,庄外的千亩芦苇滩上更有小孩拳头大的田螺。小学时春游,不需要带菜,去年割苇人的脚窝塘里,有多多的大田螺,芦苇窝里还总能找到养鸭人漏捡的鸭蛋,还有野鸡蛋,烧田螺、田螺炖蛋,鲜美无比。春游结束,拾一些田螺带回家,让妈妈做田螺塞肉。据说,邻居家有亲戚在大上海,有一年春天去做客,没什么礼物,带了一篮子大田螺,上海亲戚稀罕得很,也会吃,将田螺生肉挑出剁碎,和猪肉馅搅拌,塞回螺壳中上锅蒸煮,味道香死人,家乡人一学就会。后来,芦苇滩上的大田螺成麻袋运往大上海,这回不是走亲戚,是销售。

这个休息日和姐姐约好,回乡下老家做“辗转吃”。她嫁了个豫西人,青麦灌足浆的季节,不吃一次辗转,那人的思乡病就治不好。我尝过鲜也念念不忘,姐姐每年做都要把我叫上。那是把要熟未熟的青麦割回来几捆,用手来回搓,去掉糠壳上锅蒸,麦粒离皮后晾一晾,再搓掉最后一层皮,然后上石磨碾成颗粒状,可以加醋蒜凉拌,也可以和西葫芦、黄瓜小炒。因为需要青麦仁、小石磨,更因为做法繁杂麻烦,姐姐“习武”成功后,一年展示一次,隆重里有仪式感。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说道,迁徙的不只是脚步,还有食物。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是一个人的生命密码,走到哪都不会忘。

脚步再匆匆,也不能忽略春天里大自然的馈赠。我说的这些春鲜只是一二,那些记忆里带给我们抚慰的当季食物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吃法更多,真正的高手潜伏在民间。邻居老两口,为吃一顿马齿苋包子,早上坐车去郊外,舟车劳顿,辗转一天拎回一小包马齿苋,此时离包子吃到嘴还有一段距离。从做到吃的过程越繁杂,滋味越绵长,老两口享受的就是这个浓稠的像蜜一样的过程。

上篇:春天,与笋相遇的幸福
下篇:手机充电一夜,电池会受伤吗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