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1/2/20210204306d35acdd804a829b440e4f3125c2b0.jpg
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的秋收起义纪念馆。 邵伟/摄 □ 邵伟 □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 钟千 94年前,秋收起义枪声打响,时任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1-02/04/076946.html

等待处理…

秋收起义中走出开国女将

2021/2/4

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的秋收起义纪念馆。 邵伟/摄

 

□ 邵伟

□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 钟千

94年前,秋收起义枪声打响,时任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湖南浏阳文家市镇,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由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光辉起点。

94年过去了,这段光辉记忆铭刻历史丰碑,红色基因传承不息。

中国革命的战略转折点

1927年,大革命宣告失败后,中共中央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走上独立自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路,并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共5000余人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起义,计划从三个方向合攻长沙城。

然而,由于敌强我弱,各路起义进攻受挫,起义部队人数锐减至1500余人。毛泽东当机立断,于9月17日命令各团向浏阳城东南的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提出放弃进攻长沙,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发展。经过激烈讨论,会议最终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让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从此,中国革命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也成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折点。文家市点燃的“星星之火”,最终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秋收起义打出了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建设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文家市会师转兵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秋收起义纪念馆讲解员邱烨介绍说。
从秋收起义中走出来的开国女将
在位于浏阳文家市镇的秋收起义纪念馆里,至今陈列着从秋收起义中走出来的28位将军的名字,而李贞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贞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听着邱烨的生动讲述,感受到这位开国女将充满传奇但又曲折的一生。
1908年的冬天,湖南浏阳永和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个瘦弱的女娃呱呱落地,父母就随口叫她“旦娃子”。
由于生活困苦,6岁时,母亲被迫让“旦娃子”去当童养媳,在婆家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旦娃子”不仅要砍柴、挑水、做家务,还经常挨打受骂受尽折磨。
直到18岁那年,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那是1926年的一天,姐姐偷偷带着她报名参加永和区妇女协会,协会的大姐得知她是个童养媳,当即就点头同意,并拿来一张报名表问她叫什么名字。名字?18年来,大家都叫她“旦娃子”,从来没有正儿八经的名字。这时,她突然想起姐姐说的一个成语“忠贞不渝”,她想干革命不就是要忠贞不渝地干下去吗?于是,她堂堂正正地填上“李贞”,从此,这个名字伴随着她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列入了秋收起义战士名单。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使全国上下一片血雨腥风,震惊全国的秋收起义正式爆发,革命的火种在浏阳的大地上迅速点燃,此时的李贞已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任浏东游击队副委员长。
一次,游击队遭到敌人突击,李贞奉命掩护部队撤离,英勇顽强的她带领同志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最后,李贞等7人被迫退到祖师崖上,猖狂的敌人不停地喊着“抓活的”。
在这危急关头,李贞横下一条心,斩钉截铁地说:“同志们,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说完,她不顾自己已是准妈妈的身份,第一个纵身跳下了高十几丈深的悬崖,其他的队员也纷纷跟着往下跳。
万幸的是,李贞正好落在悬崖的一个树杈上,保住了性命。不幸的是,由于腹部受伤,胎中4个月大的孩子流产了。由于受伤严重,导致她日后习惯性流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李贞与丈夫甘泗淇患难与共,终于迎来了革命胜利,成为开国将军中唯一一对“双子将星”。但这对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侣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却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了20多位烈士遗孤,过着清贫的日子。
“红色基因”传承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李贞就住在香山脚下一个很普通的破旧四合院内,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锅炉烧水取暖。住房年久失修,卫生间还经常漏水,有时得垫上砖头才能走进去。
虽然总政领导多次劝她搬到城里去住,可她总是说:“房子还能住,我有办法御寒。”她御寒的办法很“原始”,就是把她那双又笨又重的帆布羊毛大头鞋穿在脚上,身上穿两件棉大衣,膝盖上放着热水袋,就这样全副武装地在家里看书、批阅文件、处理群众来信。
1990年3月11日,这位浴血奋战多年的女将军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工作人员为她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除了载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仍耀眼夺目以外,竟没留下什么像样的遗物。
在一张所谓的遗物清单上,所剩的存款是1.1万元人民币和2500元国库券。就是这点仅剩存款,李贞却以清单形式要求工作人员一部分捐给北京青少年宫作为自己最后一次捐赠,一部分交给组织作为自己最后一笔党费。
“她是我们浏阳人的骄傲!”邱烨深情讲完这位开国女将的故事后说,李贞将军虽已离去,但革命精神永远传承。
如今,在浏阳秋收起义纪念馆,一堂堂红色教育课正在用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代代传承着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

 

在学习党史中

厚植家国情怀

□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 钟千

作为土生土长的浏阳人,我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却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走进秋收起义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泛着淡淡光泽的铜制雕像,我顿时为这段革命历史雄壮肃穆的庄重感所折服。毛泽东同志屹立于革命群众和士兵的中央,正壮志满怀地望向前方。他身旁的士兵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正骄傲地迎风飞扬。

从秋收起义中走出来的开国女将李贞,秋收起义女英烈邵振维……纪念馆里陈列着这两位女英雄的名字。94年前,她们曾站在这片土地上,英勇奔赴战场,义无反顾地走到革命的最前线。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魄,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

革命期间,人们在新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逐渐觉醒。起义之声唤起了众多爱国之士,他们纷纷告别亲人,投身革命之中。在秋收起义中,浏阳女英雄李贞和邵振维是这段革命历史中耀眼的巾帼色彩。在国家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她们毅然决然加入起义军队伍,无所畏惧,她们的英勇终将被世人所铭记,名垂青史。

现在的我们有幸生在最好的时代,但仍要居安思危,自觉学习为国为家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高扬时代之楫,厚植家国情怀,行至中流勇击巨浪,为时代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篇:推动新时代妇女工作高质量发展
下篇:她们心中有梦亦能圆梦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