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强洪
■ 孙文静
“家风是种子,播撒在心灵深处,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家风还是火炬,可以点亮心灵,照亮人生的征途。我们全家一直严格遵循祖父对党忠诚、低调做人和踏实干事的家训,绝不给组织找麻烦。”日前,59岁的武汉市黄陂区人大常委会干部蔡亚生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讲述了他们这个普通家庭默默传承红色家风的感人故事。
蔡亚生的祖父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蔡以忱。几十年来,蔡亚生和家人把光荣的家史当秘密,低调做人,踏实干事。
投身革命,教育家人为百姓着想
革命先烈蔡以忱(1896~1928)是武汉黄陂人,明朝清官蔡完的后裔。1923年5月,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湘鄂两省的早期领导人和湖北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1927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27年8月,蔡以忱任中共湖南省安源市委员会书记,参与制定秋收起义行动计划,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委员。 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是秋收起义的核心人物之一。1928年7月,蔡以忱在湖南澧县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
蔡亚生在儿时听家人和村里老人讲祖父蔡以忱的传奇,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祖父32岁就牺牲了,他投身革命后仅回过两次家。”蔡亚生说,蔡以忱有两个儿子,父亲蔡光海是蔡以忱次子。蔡光海刚满周岁就不得不寄养在乡下堂叔父家。
蔡亚生回忆:“祖父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时,祖母曾带着我大伯蔡惠安为他送信、做掩护,后来因工作需要,祖母带着大伯回到黄陂。”当时乡里很多人都跟蔡亚生的祖母吴金梅讲,“你家以忱当了这么大的官,为什么不找他要一些东西啊?”祖母说:“他离开时曾经嘱咐过我,自己有困难一定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找组织的麻烦。”自此,祖母回乡后始终没有离开故土,一直在黄陂家里种地,直到1970年去世。
传承好家风,再难也不向组织找麻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以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因当时国家干部的薪金以按级别定量供应粮食的方式发放,故对烈属的优抚,也是以供应粮食的方式抚恤。蔡家人谨记蔡以忱的嘱托,哪怕生活再困难,也没有一个人向组织提出特殊要求。
“祖母当年确实很困难,但她一直牢记丈夫的嘱托,困难时,她和孩子的生活全靠亲戚们接济、照顾,不给组织添麻烦。”
“20世纪60年代末,父亲蔡光海在武昌遵义中学(现三角路中学)教书时,母亲带着孩子在乡下种地,工分很低,家里年年缺粮。但父亲从来没有向领导和同事透露自己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不愿意找政府的麻烦,让家人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还说,国家这么大,有困难的人太多了,如果我们老是伸手向组织要这要那,会愧对父亲。”蔡亚生回忆。
蔡亚生参加工作后在蔡榨中学教书8年,后被抽调到区人大常委会,他努力工作,踏实做人,曾荣获武汉市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不论是从教的8年时间,还是在人大机关工作32年里,蔡亚生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代,始终传承着革命的优秀传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过着朴素的生活。他的孩子也是这样,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工作、生活。
2013年,武汉市纪委的同志为办展览找蔡亚生了解情况,才知道他是蔡以忱的孙子。“祖父蔡以忱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只有数件遗物是通过祖母作为‘传家宝’传下来的,这几件‘传家宝’被无偿捐献给了博物馆。”
虽然蔡亚生小时对祖父的印象很模糊,但在成年后,他四处搜集和祖父有关的资料,并精心整理了资料册,他收集了《毛泽东的足迹》《董必武传记》《任弼时传记》等书的复印件,只要其中提到蔡以忱的部分,蔡亚生都用笔做了记号。
“祖父远离故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革命,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蔡亚生对祖父的革命足迹越来越清晰,他说自己会不断搜集与祖父有关的资料和报道,把它们留给子孙。
不张扬家世,更不以先辈的名义向国家张口伸手捞名利、图享受。如今,蔡亚生把家训传授给自己的儿子:“我虽然是国家干部,但我不能也不会利用这些条件帮你,你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实干为国家作出贡献,把红色家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