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1/1/2021013197799effc7124f1b83c20db825221f4c.jpg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学生代表向坐落在校园内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塑像敬礼。 新华社发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陈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1-02/01/076813.html

等待处理…

今年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30周年诞辰,曾孙陶侃深情回顾“求真、创造、为国、为民”的家风传承

行知传家久 精神继世长

2021/1/31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学生代表向坐落在校园内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塑像敬礼。 新华社发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陈姝

如果说一个人的名字与人生的理想追求息息相关,那么,对于陶行知来说,从改名的那一刻起,就决心自己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精力。

陶行知曾孙陶侃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曾祖父求学时,非常认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受此启发,在办学过程当中,他感悟到更多的事物应该是先行才能检验出相应的道理,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思想,即唯有实践才能逐渐获得真知,逐渐了解自然界的现象、性质、规律,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遂改名为陶行知。

“求真、创造、为国、为民”是家庭教育关键词

陶行知,原名文濬,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主张,他的一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奋斗。毛泽东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总理称赞他为“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诞生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其父陶位朝粗通文墨,为人厚道,陶行知童年随父读书识字。他的母亲曹翠仂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爽朗。陶行知的童年生活经历,为他后来在教育道路上,倡导教育救国与平民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14年,陶行知毕业于金陵大学,他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大学毕业后,陶行知去美国留学,拜于大教育家、哲学家杜威门下,研究现代教育。他立下了誓言:“我将回国与其他教育家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个有效的公众教育体系……”回国后,陶行知放弃了高官厚禄,毅然投身于最广大的农村,并立下宏愿:筹募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曾祖父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毕生心血实践了‘行知合一’的教育思想,践行了学以致用、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高尚的人格富于魅力;丰富的思想饱含科学精神和前瞻性;他的创造和实践多元且卓越;他为人平凡且伟大,就像灯塔一样引领着我往前走。”陶侃说,曾祖父离开这个世界已经75年了,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也是陶家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根基。

据陶侃介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陶宏、陶晓光、陶刚和陶城四位爷爷都投入到抗日斗争中。曾祖父在当年的11月29日、12月14日和12月21日写信给前线的儿子们:“现在做一个小孩子,要知道三件事。第一,做人的大道理要看得明白,即民族解放的大道理要彻底明白。第二,遇患难要帮助别人,要知道老百姓逃难的痛苦。肚子饿让人先吃;没饭吃时,要想法子找出饭来大家吃。第三,勇敢,勇敢地活才是美的活。勇敢的死才是美的死。”信中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自立立人,自助助人,要把生命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

“曾祖父的信中透露了浓浓的父爱,‘求真、创造、为国、为民’的理念也一直是曾祖父的家庭教育关键词,虽然他来不及撰写家训、家规,但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曾祖父对晚辈关于真善美的教育。”陶侃说。

勤俭朴素的家风代代传

陶行知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做真人,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人生信念,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

1940年,陶行知的次子陶晓光准备到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工作,厂方需要学历证明,陶晓光写信给上海育才学校副校长,希望能有个学历证明。陶行知道此事后,写信告知:“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做人诚实守信,生活简朴,无形中成为陶家人的风范。”陶侃说,四个儿子始终遵循曾祖父的教导,这一优良传统一直流传下来。

据陶侃介绍,曾祖父去世后,二爷爷陶晓光子承父业,毅然担任重庆育才学校代表和驻沪办事处主任,负责联系、筹款、迁校及捐校等工作。退休后,陶晓光又全力以赴研究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推进全国陶研工作的开展及实践上做了不小的贡献。他抱病竭尽全力整理出版了《陶行知全集》。

“我祖父陶刚身体不太好,但从来不要求特殊待遇,善良朴素,在那段艰苦的岁月,过着四处迁徙的生活,前后搬了近二十次家,也没有任何抱怨。近四十余年,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心血精力都奉献给重庆育才学校和后来的上海市行知中学。”

陶侃回忆,为了帮助曾祖父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走出经济困境,祖父陶刚曾抱病徒步从桂林走到重庆,见到曾祖父时,两只脚都已经腐烂可见白骨,幸好曾祖父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及时送其到医院救治。祖父还没完全恢复,就第一时间下田开荒,种菜种粮,缓解育才学校在经济上、粮食上面临的困难。

家风是无形的,润物细无声,融化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中。

陶侃告诉记者,父亲陶育民参加工作后,拿到工资买了一件新的短袖衬衣。后来爷爷陶刚拿出曾祖父一张衣服比较破旧的照片,跟父亲说,曾祖父为了办学,只能穿一身破衣服会客,一生廉洁清贫。父亲听完祖父的话,把那件崭新的短袖衬衣挂在家里,像镜子一样警示教育后人,要勤俭持家。

“如今,尽管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我们从来不铺张浪费,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陶侃笑道,每次吃完饭,碗里不能剩一个米粒,他也常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代人接力教育事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

句句珠玑,饱含陶行知对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曾祖父的至理名言太多了,但作为后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陶侃告诉记者,从这句话中他深深地悟出,只有提升自身素养,释放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谋幸福。

这句话也成为陶侃人生励志的语言,激励他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2018年他主动到上海市宝山区罗店第二中学支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他担任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采用曾祖父的“小先生”“工作模式”“话术”等等,让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当15分钟老师讲课,这样轮流下来,激发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热情。令陶侃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学习落后生,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

“把成绩薄弱的学生教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要做的就是能够给别人带去幸福。”陶侃说,正如曾祖父提倡的“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

“我的祖父辈有两人做老师,其中我的爷爷陶刚原工作于上海市行知中学,小爷爷陶城原工作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父辈有四个人做老师,大姑陶铮原工作于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二姑陶海庆原工作于上海市行知中学、父亲陶育民工作于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小姑姑陶海萍工作于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到我这辈也就是第四代,除了我,还有表弟、表妹从事教育工作,四代人接力教育事业,传承行知的教育理念。”陶侃坦言,当年选择教师职业,更多源于家庭的熏陶和对曾祖父的崇敬。随着从教时间的延长,他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并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份崇高事业。

如今,陶侃从教已13年有余,牢记曾祖父“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他利用工作之余撰写《我的曾祖父陶行知》一书,将于今年6月出版。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民盟建盟80周年,也是我曾祖父陶行知先生130周年诞辰。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不断奋进。曾祖父遗志,在党的领导下现今都已经或正在逐步实现。曾祖父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我要努力弘扬曾祖父的思想与精神,学习更多育人培德的方法,将‘行知’的教育理念传送到更多的地方,让爱满天下。”陶侃的语气很坚定。

上篇:没有了
下篇:家人的互相扶助才最珍贵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