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1/1/pc20210111f54258af89ed499599ccd8e7cf6db5cd.jpg
·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近日,“一带一路与妇女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1-01/12/075235.html

等待处理…

包容共享: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妇女发展

——聚焦“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理论与经验”研讨会

2021/1/11

·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近日,“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理论与经验”研讨会线上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妇联工作者围绕“妇女和妇女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发展援助中的性别与发展理论和实践”“跨国流动与妇女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多角度宽视野地呈现出“一带一路”建设中妇女发展的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

■ 石鑫

随着“一带一路”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日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近日,“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理论与经验”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妇女研究室和《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共同举办,来自全国近20家高校、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妇联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就“妇女和妇女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发展援助中的性别与发展理论和实践”“跨国流动与妇女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多角度宽视野地呈现出“一带一路”建设中妇女发展的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

妇女和妇女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妇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妇女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杜洁在致辞中提出,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的背景下,应从理论和实践中思考如何转危为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妇女作用,推动包容性发展。

联合国消歧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联络部原一级巡视员宋文艳分析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妇女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包括各国执行消歧公约、推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化中外合作交流机制等,并提出运用这些有利因素服务“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的具体措施。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教授通过介绍“一带一路”建设的外部环境和比较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模式,提出民间妇女组织参与“民心相通”应注重提升国家意识、建立合作体系以及培养专门人才。全国妇联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原副会长龙江文介绍了全国妇联和女企业家协会在推动“民心相通”中的优势和贡献。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石鑫梳理了云南和广西的妇女组织在“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中的合作,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妇女组织协同发展的动力和路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国际项目总监郑剑介绍了中纺联在海外中资企业中推进性别平等的项目实践,如建立性别友好的企业制度,改善人力资源系统和社会责任绩效等措施。

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妇女状况和性别文化,是开展妇女交流合作的基础。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从文化教育、婚姻家庭,以及政治和经济参与等维度,介绍了摩洛哥妇女发展模式及其特点。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尼泊尔研究中心主任沈海梅教授从喜马拉雅地区妇女的减贫实践,探讨印度化发展模式对南亚妇女的深刻影响。中华女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王丹凝教授以东亚区域合作为例,分析了性别文化交流如何促进民间交流。新世纪妇女发展选择(DAWN)执委会委员蔡一平分析了应对新冠疫情的主流叙事,提出女性在疫情中的经验、女性主义对和平与关怀的思考和分析,为理解疫情应对提供了新的视角。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英桃教授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性别问题,与区域、代际、种族等问题密切交织,研究要体现这种差异性和交叉性。同时,性别主流化应纳入“五通”,使“五通”都能与性别实现有机结合。

国际发展援助中的性别与发展理论和实践

反思国际发展援助理论和实践,提炼中国经验,关系着“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援助。

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创始人高小贤回顾了西方主导的“妇女与发展”话语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历程,指出中国“妇女与发展”实践根植于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之中,只有将中国发展经验与资金援助相结合,才能创造最佳的对外援助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杨力超副教授回顾了参与式发展理论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提出参与式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治理的新趋势,促进政府和民间组织的互动合作。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张传红副教授从性别视角比较了世界银行与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发现世行援助项目对性别平等意识有更高关注度,建议中国应将性别平等议题纳入国际发展合作实践。河海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秀杰副教授梳理了亚行在中国实施的发展项目中性别主流化的实践,认为亚行项目的优势在于注重全周期的性别平等意识与评估监测机制,但还存在过度关注文本和数字、“性别与发展”概念难以被基层工作者理解和接受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张艳艳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妇女参与式发展项目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振兴和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路径。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性别与参与式工作室原主任赵捷教授在评议中强调,参与式与社会性别发展要注意理念、工具和机制化三个维度的结合,才能真正有生命力、可持续性和创造性。

跨国流动与妇女发展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的大生产。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陆继霞教授对南南人口流动的整体状况与其中的性别议题进行了研究述评,提出在南方国家之间流动的移民数量已超过南北流动,其中女性人口的流动受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驱动。南宁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黄鹏丽的研究关注流向越南的中国女性的性别身份协商,发现在跨国流动过程中女性的养家责任和能力在增长,顾家责任却没有减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陈民炎对云南河口归侨女性的日常经验研究发现,归侨家庭为应对外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在家庭成员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的独特性别分工。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岩教授的研究团队以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女工为例,探讨了女性跨国流动带来的自我赋权及挑战,博士研究生王笑娴在发言中提出,女性可以通过跨国流动挑战父权制的束缚,模糊城乡二元界限,从而重塑性别主体认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曦影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对于跨国流动女性的研究应采用交叉性研究视角,观察家庭和社区因素的影响,同时充分纳入种族、阶层、政治、历史的因素,更好地体现历史脉络和全球交流、沟通的脉络。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黄玉琴教授指出,对女性跨国迁移的动因、迁移对性别关系的影响、迁移女性的主体性、不同性别移民的在地融入等的扩展研究,都有助于呈现更完整的女性跨国流动图景。

(作者单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上篇:没有了
下篇:将幻想发展为一种方法论:达娜·舒茨的绘画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