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2/pc20201227c98bcda9f72849afa505164cbb3dc189.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陈若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2/28/074833.html

等待处理…

首届儿童德育论坛探讨家校社协同“德润童心 德润未来”

生活是儿童道德生成的根基

2020/12/27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陈若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即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位列“五育”之首。

然而,在现实中,德育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如何将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又能让孩子们喜欢、接受?12月18日至19日,“德润童心 德润未来”首届儿童德育论坛举办,中国儿童中心儿童德育研究所成立仪式亦同期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如何深化新时期德育教育,以及家庭德育理论与实践等话题。

让德育回归社会、家庭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表示,目前德育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德育活动看似很多、场面大、热热闹闹,但入脑入心不够;德育内容空泛,不适宜当今少年儿童特点,没很好解决儿童思想、品行、习惯方面的问题;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和一些社会组织观念有偏差、行为不规范,甚至追求私益、忘了公益;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不集中,合力不够,等等。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提出,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即知识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重在体验;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重在互补;校园文化创建与社会环境净化相结合,重在同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重在协同;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相结合,重在配合。

杨银付认为,上述“五个结合”,能有针对性地纠正德育不深入、不符合儿童特点规律、见不到德育实效的问题,其中体验教育、实践育人是关键一环,需要探索让德育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少年儿童生活的育人模式。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在儿童德育实践和研究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比如,由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团中央少年部、全国妇联儿童部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发起的“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已开展33年,这些活动的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式丰富多样,对孩子有诱惑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这些好玩、有趣、正能量的活动,能让孩子明事理、懂感恩、增爱心、广交友、热心公益。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认为,近年来,关于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从限定在道德品质教育的小德育拓展到有着丰富内涵和外延的大德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紧密相连,并系统研究了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德育模式,如情感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生命德育模式等。“德润童心”就是以德育实践为基础,通过“活动润、兴趣润、文化润、环境润、协同润”等途径,将立德树人融入其中,从而使德育自然而然地走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家庭社会应关注儿童道德成长

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看来,儿童道德的高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文明的高度。因为,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儿童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儿童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冯建军说:“在儿童的成长中,知识、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儿童的人格、道德,德是成人的前提。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缺失某方面的能力,但不能没有道德。”

冯建军认为,儿童德育,必须做到目中有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当成儿童。他们有自己观察、思考和感觉事物的方法,若试图用成人的方法取代他们,那是再愚蠢不过的事情了。儿童德育应该是儿童生活中的德育,不是成年人视野中的“小大人”的德育,不能把成人的世界强加给儿童。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要让儿童站在中央,教育者目中看到儿童,心中想到儿童,一切为了儿童。儿童纯真、纯洁和善良,因此,在实施德育中,成人要保护童心。

家庭、学校、社会构成了儿童完整的成长环境,冯建军说,虽然学校在儿童道德成长中赋有引导的责任,但对儿童而言,童年期是一个人道德成长的关键期,家长是儿童道德成长的导师,有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儿童。社会是人们共生其中的场域,每个人离不开社会,也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影响。对于儿童成长来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必须有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三者形成合力。

冯建军表示,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不是通过课程和教学,而是通过生活和活动、体验来完成的。生活是道德生成的根基,一个人在有道德、有爱心、自律的环境中生活,才能成长为有道德的人。道德是感性的,知识是对道德的理性加工,帮助我们理解道德,使道德更规范,更入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德育也需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相比于学校德育课程,家庭、社会通过生活进行的德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也更有助于儿童的道德成长。他呼吁,家庭和社会应关注儿童的道德和人格的成长,而不只是孩子的分数、成绩。

上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